-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区预防医学流行病学方法 ppt课件
* * * * * * * * * * * 3)报告时限 2小时内报告——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 24小时内报告——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2.对易感者的措施 免疫预防 自动免疫—接种后抗体产生时间 潜伏期 被动免疫—可用免疫球蛋白、免疫 药物预防 血清 个人防护 3.切断传播途径 对疫源地环境污染主要采取消毒措施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消毒主要目的: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 简称“慢性病”或“慢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1. 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 2. 营养代谢性疾病 肥胖,糖尿病,痛风,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 3. 恶性肿瘤(癌) 4. 精神、心理障碍 过劳症; 强迫、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综合症; 5. 口腔疾病 龋齿,牙周病等 1963年慢性病死因构成比 27.49% 2004年慢性病死因构成比 61.81% 80%慢性病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 约1/2慢性病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下人群 世界上慢性病的发生男女机会相同 约1700万慢性病患者不到期望年龄就过早死亡 如能控制主要危险因素,80%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能够预防,40%癌症亦可以防止 慢性病的流行现状 二、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 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发病前期 发 病 期 发病后期 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险因子 病理生理改变明显 痊愈、死亡后遗症、致残等结局 三 级 预 防 二 级 预 防 一 级 预 防 针对病因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防止伤残 提高生存质量 延长寿命 根据NCD疾病自然史加以控制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1.健康促进: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 1)健康教育: 2)自我保健:个体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3)环境保护和监测: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危害。 2.健康保护:对有明确病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把对全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者相互补充以提高效率。 二级预防(“三早”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可通过普查、筛检、和群众自我检查等手段来实现。 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对症治疗,防止病情的恶化,防止复发和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第三节 医院感染 一、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感染源 医院感染的感染源均局限于医院这一特定的环境内。 内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 来自患者自身,大多数由患者体内的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引起。 来自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或外环境,可以是致病性或是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三、危险因素 (一)引起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①主要是条件致病菌; ②多为耐药菌,而且常常耐二种或二种以上抗生素; ③病原体的适应性强,存活时间长; ④不断呈现新的病原菌。 (二)宿主易感因素 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婴幼儿免疫器官尚未成熟,因此,这两类人群易患医院感染。 ②基础疾病,先前存在的原有疾病或感染会使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③免疫状态,任何导致宿主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紊乱的疾病都会使患者特别易感。 (三)诊疗技术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因素 器官移植,血液或腹膜透析,各种介入性诊断治疗措施(如内窥镜、麻醉机、血液透析仪、人工机械辅助通气和支气管镜),病人原有免疫功能低,器械结构复杂,清洗和消毒困难再加上创伤性诊疗操作,增加了病人感染的机会。 (四)损害免疫系统的因素 放疗、化疗,激素治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