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教学历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秒的认识教学历程

《秒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认真钻研教材,反复研读教参,广泛搜集资料之后,我把教学重心放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秒的建构与体验过程。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准备,我进行了初次的尝试。 在认识钟面上的1秒以后,我同时安排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1秒,再在活动中逐步体会5秒,10秒,30秒,同时把相应钟面上秒的知识(秒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秒)融入进去。结果发现这一过程教师的问题显得琐碎,学生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牵引下一步一步去认识和感受秒。另外,在初步认识1秒之后,就让学生用动作表示1秒为时过早。在体验做一件事情大约用几秒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事情,本意是想用很多事例来突出计量很短的时间用的单位是秒,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但学生毕竟刚从一年级升上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很难选择合适的事情,最后只得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红领巾,原先的设计意图根本无法达到。第一次试教的过程令人沮丧。 在听完课之后,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秒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观察实物钟,说一说钟面上有关秒的知识后,教师不要急于回到设计的教案上,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使学生自然而然把前面学过的时、分的知识迁移过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钟面上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一来,目标是明确的,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是主动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把对秒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这一开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将有助于进一步的学习。 第二,重视1秒节奏的感知,强化1秒的第一印象。学生还没有在脑子里建立1秒的概念就让其用动作表示1秒,显然有点勉为其难,本末倒置。应该让学生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学秒针走动的节奏来感觉每1秒的时长。1秒节奏的首次感知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精准。教师在此环节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仔细听,可以从“学生独自听”到“听后个体模仿”,从“全班整体演奏”到“个体独立演奏”,从“有声音提示打节奏”到“无声音提示凭感觉打节奏”,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感知时空。这样,1秒的印象才会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第三,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让学生充分经历秒的建构与体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这一环节安排的活动形式要更丰富一些,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使得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可以鼓励学生用喜欢的声音和动作表示秒,在跳绳、拍球等现实而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秒,通过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估一估等方式逐步加深对1秒、10秒、20秒、30秒的体验。 深刻的剖析使我重新审视原先的教学设计。在大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对钟面上秒的认识以及体验活动进行了改进。学生活动充分,借助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对秒的概念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但教学仍然需要改进: 第一,合理安排结构,环环相扣,顺理成章。从体验1秒到感受10秒,到估计20秒,再到验证60秒=1分,又回到30秒,整个活动还可以安排得更合理,层次更清晰,目标更明确。既然前面学生已经能说到秒针转一圈是1分或者60秒,就可以相机教学“1分=60秒”。 如果学生没有说到这个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引导:“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不必在后面安排先估计音乐有多长,再验证1分是否等于60秒。而且估计60秒的音乐受节奏的干扰,时间一长学生估计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时间可以改为30秒,这样不仅检验了在有干扰情境中学生对1秒的把握,而且使得引出30秒的活动顺理成章。 第二,锤炼教学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感染力。试上时,自己的语言表述啰嗦重复,交代不清,还有口头禅。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意图的实现。教师在表述时要理清自己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来推敲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使教学自然流畅,不露痕迹。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地给予“好的”,“很棒”等评价,要做出真诚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和满足感。还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轻重缓急,富有感染力。 第三,抓住生成资源,把握契机,合理利用。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尽管教学预设很充分,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加以捕捉、判断、合理利用,使之成为教学亮点或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比如,在全课总结时有学生谈到“我知道分针走1圈秒针走60圈”,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暴露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