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利枢纽工程混合曲线拱坝设计拱梁程序及说明.docVIP

江水利枢纽工程混合曲线拱坝设计拱梁程序及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水利枢纽工程混合曲线拱坝设计拱梁程序及说明

拱冠梁法应力计算FORTRAN程序及说明 (河海大学水工毕业设计参考,水电学院 张燎军) 1.程序功能 本程序是一种考虑扭转作用的拱冠梁法计算程序,它是由朱伯芳同志在“计算拱坝的一维有限元法”一文中提出的。它将拱的作用看成是分布于拱冠梁上的弹性支承。以结点变位为未知量,用有限元法建立平衡方程。 为了找出既经济又安全的剖面形式,本程序采用了优化的方法,讨论了水平截面为单心等厚圆拱的对称双曲拱坝,其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包括如下三个内容: 1.设计变量 x=﹛T1,R1,T2,R2……Tn,Rn,β1, β2﹜T T1R1……TnRn分别为各层拱圈的厚度和平均半径。 β1、β为坝上游面抛物线参数 2.目标函数 V(x)=min 3.约束条件 几何条件:厚度、倒悬度、圆心轨迹(光滑曲线)中心角等 应力约束:拉、压 2.使用说明 输入(出)次序 变量名 含 义 格式 说明 输入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输出 N U AT BT RG FS RS EC EF GC HW HS X1 X2 HI(I) AF(I) SL(I) T(I) R(I) N~R(I) SM(I,J) SS(I,J) PIS(I) PA(I) PAT(I) 拱冠梁分层数 坝体材料泊松比 平均温变公式系数 同上 砼容重 泥沙内摩擦角 泥沙比重 砼弹性模量 坝基弹性模量 线膨胀系数 上游水位距坝顶的距离 泥沙淤积高程距坝顶距离 上游坝面曲线系数 同上 各层Y的坐标 边坡角 1/2河谷宽度 各层拱圈厚度 各层半径 各层拱冠、拱端上、下游的应力及拱冠梁各层梁向应力 单独自重作用引起的梁向上下游方向的应力 各层的径向变位及转角 各层拱的径向分配荷载 各层拱抗扭所分配荷载 I3 6F8.3 2E10.2 F9.7 4F7.3 6F10.4 6F9.2 2F9.2 2F10.6 F10.2 F10.2 N≦10 平均温变 (T为拱圈计算厚度) I=1~N 将各输入值再输出进行校对 I=1~6,J=1~N I=1~2 3.源程序 $DEBUG * DIMENSION BQ(74) COMMON /h1/t(10),r(10)/h2/pa(10),pat(10)/h3/bi(10),ri(10)/ * h4/ss(2,10),sv(2,10),P(2,10),Q(2,10)/h5/rm(8,10), * rt(6,10)/h6/gk(20,6),pt(20)/h8/PG(20),pen(4,9) * /h9/sen(4,36),ptn(4,9)/H16/DT(20)/H17/DIS(20) * /H18/SM(6,10)/H19/SAB(4)/H20/A3(4,72) COMMON /Y1/N/Y2/U/Y3/EC/Y4/AT,BT,EF,GC/Y5/RG * /Y6/S(6)/Y7/HI(10)/Y8/SL(10)/Y9/AF(10)/Y10/PP(10) * /Y11/W1(10)/Y12/Z1(10),Z2(10),ES(10) OPEN(3,FILE=ARCH.DAT,STATUS=OLD) OPEN(4,FILE=ARCH.OUT) READ(3,*) N READ(3,*) U,AT,BT,RG,FS,RS,EC,EF,GC,HW,HS,X1,X2 READ(3,*) (HI(I),I=1,N) READ(3,*) (af(I),I=1,N) READ(3,*) (SL(I),I=1,N) READ(3,*) (t(I),I=1,N) READ(3,*) (r(I),I=1,N) 5 FORMAT(I3) 10 FORMAT(6F8.3,2F10.2,F9.7,4F7.7) close(3) 15 format(6f10.4) DO 30 I=1,N 30 PP(I)=0.0 DO 35 I=1,N H=HI(I) IF(HW.LE.H) PP(I)=H-HW IF(HS.GT.H) GOTO 35 A=(45.0-FS/2.0)*3.14159/180.0 PP(I)=PP(I)+(H-HS)*RS*(SIN(A)/COS(A))**2 35 CONTINUE IT=0 1000 CALL VOGT(T,R) CALL WEZ(X1,X2,T,R) DO 40 I=1,2 Q(I,1)=0.0 P(I,1)=0.0 SS(I,1)=0.0 40 RM(I+6,1)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