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遗民 元初江南宋遗民书院及其文化特色.docVIP

江左遗民 元初江南宋遗民书院及其文化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左遗民 元初江南宋遗民书院及其文化特色

江左遗民 元初江南宋遗民书院及其文化特色 摘要: 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宋遗民;书院;江南;学统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88-05 宋元更替,元迁都燕京,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被视为南人的宋遗民大量地留在江南地区。宋遗民失去了原有的安逸生活,面对新朝,不得不考虑新的生活方式。1279年崖山之役给宋遗民带来巨大的心理痛楚,他们真正面临艰难的人生抉择:背负“贰臣”名号,继续入仕为官?还是保持节操,归隐山林作遗民?在经历痛苦选择之后,相当一部分宋遗民选择加入书院兴复者队伍,参与书院教学。元至元、大德年间是宋遗民书院大量出现的时期。从地区分布上看,宋遗民书院以江南地区最为集中。 在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确实是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宋遗民书院的文化生存状态及其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拟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一、学术上坚持宋儒学统 宋遗民书院延续了宋代以来书院的学术传统。特别要重点提及的是,宋遗民书院对宋代书院讲学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包括书院制度、书院祭祀及自由讲学等传统,也即是对宋儒“圣贤一脉”的文化传承。 宋代书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者著书立说创立学派的场所,学术空气浓厚。名师宿儒在书院通过讲学和著述立说,建立自己的学说,培养学术传人之风历传不衰。理学大师朱熹被视为书院传统的奠基人,其门徒忠实地传承了这一传统。经过战火洗礼,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甚至表现得更加充分。原因有二:一是它由宋遗民兴办,与官方政权保持一定的距离,故可以较为自主地进行书院管理与教学任务。二是圆满自足的学习目的。因为元初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实行科举,这使得书院学习的目的更加纯粹。并且从整体上看,宋遗民书院的教学还有对“圣贤一脉”传承的关怀,“续诸斯文于不坠”的现实考虑。所以,江南宋遗民书院的理想显得更加高远和恢宏。 自宋代以来,书院与学术开始逐渐结合。但是经历宋末十余年的战争劫难,书院不仅名师数量剧减,而且规模也W变小,元初许多恢复或新创建的书院由于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与学术没有很好地衔接。但是,在元初的书院中,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就明显地专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官方书院要浓厚得多。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下面让我们试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师资方面明显占优势。宋代理学的信徒在宋亡后,入元不仕,投身于书院办学,在书院里传承先师衣钵,延续圣脉。如金履祥,因曾受学于王柏、何基门下,被视为金华朱学派主要传人;入元不仕,隐居金华仁山。他继承何基、王柏学统,曾馆于齐芳书院,晚年讲授于丽泽书院。又如史蒙卿,宋元之际教育家。宋亡,不复仕,自号静清处士,设教于乡;传朱子之学,务明体以达用,著书立言,一以朱子为法。再如胡一桂,易学大师;入元,退而讲学,建湖山书院。他曾多次入闽,与熊禾论学于武夷山中。不仅如此,一些隐士也被请来为书院学徒讲学论道,促进学术交流。而这种情况在官方书院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第二,宋遗民在书院著述颇多。试举几例,略见一斑。如以继朱子学绝续为己任的陈普,在书院讲学期间著有《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义》凡数百卷,传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前面提到的金华朱学主要传人金履祥,著有《大学章句疏义》、《论语孟子集注考证》、《尚书表注》、《中庸标注》、《通鉴前编》、《仁山集》。还有在文学史上影响深刻的《月泉吟社诗》、《凤林书院草堂诗余》等。故种种现象表明,这一时期的遗民书院笼罩在浓浓的学术研讨氛围中。 宋遗民书院在师资力量上明显占有一定优势,原因在于它吸收了一批南宋著名儒师及其门生,质量比较高。在这里我们以山长的水平为突破口进一步分析。宋遗民在书院任山长的,据《宋元学案》记载:当时著名的山长有鲁斋书院的同恕、明经书院的胡炳文、景星书院的黄泽、双溪书院的赵介如、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