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子免疫学脏免疫学新.ppt

临床分子免疫学脏免疫学新.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分子免疫学脏免疫学新

原发性小血管炎 原发性小血管炎主要指MPA及WG。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以血清中抗中性白细胞胞浆自身抗体(ANCA)阳性为共同特点 肾脏是最常见的、致死性的受累部位,呈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常伴新月体形成 肾脏病理改变: 小动脉及小静脉壁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中层纤维素样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水肿。 有时在此基础上,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及中性白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病变。 原发性小血管炎发病机制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Anti-neutri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 ANCA的分型 荧光染色分型 胞浆型ANCA(cANCA) 环周型ANCA(pANCA) 非典型ANCA 按特异性靶抗原分型 按免疫球蛋白分型 IgG型 IgM型 IgA型. ANCA的靶抗原 蛋白酶3(PR3) 髓过氧化物酶(MPO) 杀菌-通透性增高蛋白(BPI) 靶抗原 MPO PR3 BPI ? pANCA cANCA 非典型ANCA 疾病 MPA,NCGN、10%WG 、炎性肠病、自身免疾性肝病、SLE,感染 主要为WG,2%MPA、部分NCGN 囊性纤维化、感染性疾病、类风关 ANCA分类靶抗原及相关疾病 ANCA的致病机制 ANCA与表面吸附有MPO、PR3的中性粒结合 激活中性粒细胞,导致脱颗粒反应以及氧爆发,引发炎性反应 ANCA与表面吸附有MPO、PR3的内皮细胞结合 补体依赖的内皮细胞溶解 ANCA同靶抗原结合后 ANCA与PR3结合后,可增加PR3的作用 靶抗原产生 反复感染使中性粒细胞处于半激活状态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成份:PR3与MPO可在胞膜表达 推测中性粒细胞内抗原与外界生物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 复合物被抗原提呈细胞(APC)所捕获。 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免疫学治疗 激素、环磷酰胺双冲击治疗 对于肺出血、肾功能急剧恶化者,可行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但必须配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 吗替麦考酚酯(MMF)可用于此类病人诱导及缓解期治疗。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抗CD4抗体可诱导缓解难治性WG。 清除感染灶,有助于减少原发性小血管炎的复发率 * * 免疫反应的调节异常,T辅助细胞功能增强;T抑制细胞功能受抑,导致产生抗核蛋白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免疫符合物引起组织的病理性炎症损伤。抗磷脂抗体,并发血管内血栓形成。 LN与实验性慢性免疫复合物肾炎类似,LN的高发生率与肾脏学流丰富、肾组织特殊结构易于使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沉积有关,引起肾炎的主要是DNA—抗DNA的免疫复合物。 原位性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抗原本身的性质、抗体的数量及亲合力有关。DNA抗原与GBM上之糖蛋白及阴电荷有较强的亲合体。使“自由”抗原有机会在循环内以自由形式存在、并与GBM结合。在狼疮性膜性肾病中已观察到抗核抗体,抗DNA抗体滴度较低;狼疮性膜性肾病的抗体水平显著低於增殖性狼疮性肾炎的抗体水平,有时甚至不可测得。 通过旁路及传统途径激活补体,狼疮性肾炎者常於循环中检测到C3 (旁路途径激活)及C4(传统途径激活)肾炎因子 以补体-白细胞(多个核及单个核)依赖性及膜攻击性补体(MAC)直接攻击两种途径引起肾组织破坏 * 引起肾脏损害的途径有:①以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形式渐沉积于肾脏,该过程受到循环免疫复合物大小、电荷性、亲和性及肾小球系膜对其清除能力,局部的血流动力学等影响。该形式主要导致膜增殖及毛细血管内皮增殖型病理改变。②核抗原或其他抗原预先在肾小球上皮下结合,形成所谓种植抗原,再与相应循环中抗体相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③循环抗体和肾小球、肾小管或血管壁基底膜内源性抗原相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一旦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组织内即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一系列的免疫损伤反应:血管内凝血因子的激活,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浸润,局部组织细胞的坏死,蛋白溶解或裂解酶的大量释放,以及一系列调节肾小球细胞增殖、基质增生的细胞因子的释放等等,从而产生肾脏的各种病理变化。在此过程中,血小板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等均参与病变过程。除体液免疫外,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如T抑制/T辅助比值异常等也参与免疫发病机理。 * * 膜性肾病 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 病理表现:肾小球基底膜的上皮细胞下方弥漫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基底膜弥漫性增厚。 膜性肾病 免疫学发病机制:原位免疫复合物 致病性抗原:糖蛋白gp330 针对致病性抗原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 膜性肾病 免疫学检查 血清补体多正常 免疫病理 IgG与C3沿基底膜呈弥漫性颗粒状沉积。 膜性肾病 免疫学治疗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