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朱元璋 胡惟庸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太祖大怒,当天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下令“罢丞相”。 1、胡惟庸专权。 2、鉴于前朝丞相权力过 大,朱元璋在用丞相时本身就有戒心。 3、加强皇权。 达到了集权的目的,但政务繁多,皇帝应付不来。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全国的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其处理政务,但他们没有实权,对重要事务没有决策权。明成祖时期选拔翰林院官员为殿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内阁”由此出现。 明朝内阁大堂遗址 1、背景 废除丞相,皇帝政务繁多 2、内阁的性质: 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地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内阁的形成和演变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殿阁大学士(文渊阁):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 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材料三:有学者评述到“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结合材料分析一下,废丞相设内阁的影响? 利: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 弊:导致皇权不受制约,权力过分集中,皇帝不理朝政,为明朝后期的宦官之乱埋下伏笔。体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 丞相 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是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作用。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 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内阁制与丞相制的区别 丞相 内阁 权力来源 法定,丞相制度赋权 皇帝的信任 职责 参与决策 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 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皇帝根据自己的意愿直接任免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法制约皇权 清军机处_标清.mp4 1、背景: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皇权 康熙时期设立南书院 西北战事需要 2、直接目的: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3、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4、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6、性质: 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只是跪受笔录, 上传下达 7、影响:(1)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2)提高了行政效率 5、特点: 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 制达到了顶峰呢? 前代,丞相法定,制度赋权,有一定的决策权,能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随非法定,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但一度地位高,权力大。 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是为皇帝服务的工作班子,只起跪受笔录,上传下达作用。 雍正朱批 目的: 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影响: (1)提高行政效率 (2)加强了中央集权 (3)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