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docVIP

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闻论文: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doc

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深度“冰点”的细节温暖 徐迅雷 是不是重视细节的捕捉,能不能善于细节的写作,可见一个记者的敏感程度、采写能力。小说家的才华差异,在细节描写上看得很清楚;记者的深度报道,最需要细节的饱满充实。“大节”因细节而生——多么宏大的主题,都是由一个个细节来构成与展示的。一个好的细节,它往往有强大的情感穿透力,时光过去很久,别的可能都忘了,某个细节却清晰地印刻在读者的脑海。 创设于1995年1月6日的《中国青年报》“冰点”版面,如今已发展成《冰点周刊》,每期4个整整齐齐的大版。“冰点”的深度报道自成特色,而对细节的捕捉与抒写尤其出彩,可称为“冰点细节”。当年以一篇《北京最后的粪桶》的深度报道带出“冰点”栏目,引起很大的震动;这一只小小的“粪桶”,就是一个偌大城市的重大细节。 “冰点”不冰,“冰点”之中,温暖存焉。不久前,笔者所在的《都市快报》,邀请了《中国青年报》分管《冰点周刊》的副总编辑杜涌涛、《冰点周刊》主编徐百柯以及编辑记者一行5人前来交流,让我们直接领略了他们的思想、触摸到他们的情怀。 本文在此侧重点评“冰点细节”中的“温暖情怀”,选取的主要是《冰点周刊》近期报道中的人文、人性篇章。 ? A.情感是流动的血液,话语是流动的情感。 【例】《麻风村孩子的”台湾妈妈”》(2011年2月23日《冰点人物》,作者赵涵漠): 报道写的是,在十多年里,台湾女记者张平宜放弃了原本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投身四川凉山一个麻风康复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让这些与世隔绝已久的孩子能尽快地融入现代社会,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报道开篇从张平宜的回忆切入,带出了张平宜缓缓地说出的话:“那真是个被刻意遗忘的黑暗角落。”报道的结尾是这样的: 许多台湾朋友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疯子要跑到一个山坳坳里的麻风村,去吃这样的苦。”但对这个女人来说,在这片大山里,她似乎背负着某种使命,“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 张平宜当时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来大陆采访麻风病康复村现状,但来了竟然就留下了,她辞职成了志愿者,把自己十多年的青春奉献给这里。在村里,她才是真正的村校校长,才是真正的“村长”,才是真正的“村支书”,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感动于这一人物报道,我曾写了一则评论《优渥的情怀》——优渥的不是待遇,而是情怀——温暖的人间情怀。“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无法掉头离去”这句话感人至深,母爱是非凡的博大与伟大;“无法掉头离去”点明了“留下”的深刻原因,报道由此戛然而止。这里的“留下”,比电影《非诚勿扰》中的软广告“西溪且留下”感人多了。 【例】《绝不让命运扼住咽喉》(2011年7月13日《冰点人物》,作者秦珍子): 周采薇两岁时,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缺损。手术后,气管受损,无法自主呼吸,只能靠人工套管进行呼吸。19年里,周采薇做过14次全麻手术,收到过9份病危通知,可这个闻不到花香、不能唱歌、不能剧烈运动的女孩,努力有尊严地学习、生活。在高考中她考出了583分的成绩,却被几所她心仪的学校婉拒……报道的结尾是: 想得最多的还是,她在大学实验室忙忙碌碌做实验的场景,当被问到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科学家时,周采薇想了一下,伴随着呼吸套管的气流声,她轻轻说:“我活不了那么久。” 我的一位女同事在我的微博上跟帖说:“忍不住泪水长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周采薇都是一个宝,比国宝熊猫还要珍贵稀少,更别提比“高考状元”珍贵多少倍了。只要稍微有点认知水平的大学,抢都来不及,没想到一个个学校竟然都拒之门外,中国大学就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小女孩周采薇一句关于生与死的“我活不了那么久”,感动了无数读者。情感是流动的血液,话语是流动的情感。把这句话安排在报道的结尾,余音绕梁——这可看成是冰点式的细节结尾,仿佛是一把柳叶刀,那情感的切入相当厉害。 【例】《火车惊魂记(乘客版)》(2006年4月19日《冰点特稿》,作者包丽敏): 《火车惊魂记》讲的是从乌鲁木齐开往北京的T70次列车,在当年4月9日受到一场百年罕见的沙尘暴袭击。报道分为乘务员版和乘客版,其中乘客版的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的细节: 15日晚,几位T70次乘客在北京的一个小型聚会上,乘客张亚东明显喝多了。他突然转向在座的一位并未经历此次惊险的女士,口齿不清地问:“你知道火车上的玻璃是什么样吗?” 那位女士还没来得及反应,他已拿起一只玻璃杯,突然向餐厅的窗户砸过去,“砰”的一声碎裂的响动。 “别砸了,地上都是玻璃碴子!”女士惊叫道。 “玻璃碴子?”满脸涨红的他吼道,“我告诉你,火车上就是这样!” 话音刚落,第二只玻璃杯从他手中再次飞向窗户。 当晚,餐厅的这面窗户共受到了4只杯子的袭击。所幸,只露出两个窟窿。 不久前,中青报副总编辑、《冰点周刊》原主编杜

文档评论(0)

changlipo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