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与除颤培训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肺复苏与除颤培训PPT课件

心肺复苏与除颤;(一)如何评价病人的无反应性;1、 瞬间评估判断 应在短时间内对心搏骤停作出准确判断。可通过轻轻摇动患者双肩或大声呼唤、压眶上切迹、捏人中或合谷穴、挤压胸大肌、捏跟腱等方法判定意识,将示指和中指指尖触及靠近自己一侧的颈动脉判定有无搏动。 ;2、颈动脉搏动的触摸方法: 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部保持后仰,另一手在靠近抢救者一侧触摸颈动脉。可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男性可先触及喉结,然后向旁滑移2~3cm,在气管旁软组织深处轻轻触摸頚动脉搏动。 ;注意点: 1)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 妨碍头部血供。不应在正常人体练习触摸颈动脉。 2)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 3)未触及搏动表明心搏已停止,注意避免触摸感 觉错误(可能将自己手指的搏动感觉为患者脉搏)。 ;4)判断应综合审定,如无意识,皮肤粘膜紫绀,双侧瞳孔散大,再加上触不到脉搏,即可判定心搏已经停止。 脉搏检查(颈动脉),只有15%的人能在10秒内完成,其特异性只有90%,敏感性55%,总的准确率65%,错误率35%。故《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建议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在CPR前不在要求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只检查生命体征(呼吸,咳嗽反射或对人工呼吸的反应)但对专业急救人员仍需检查脉搏,时间应在10秒以内。;(二)胸外按压与通气 ;;按压的掌位;单手掌根接触患者胸部;4~5cm;;;闭式按压常见的错误;闭式按压常见的错误;有效指征: 触到脉搏、瞳孔逐渐缩小、口唇转红、开始有自主呼吸等;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提出:;;2005年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指出;;通畅气道 将患者置复苏体位,一般为仰平卧位。可采用以下方法来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后仰可以从咽壁提起松弛的舌根,并在咽部开张时提起会厌,颈后可垫一只小枕头,以维持头后仰的状态;颏上翘可以进一步伸张上呼吸道,促进舌的进一步移位.;;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气道通畅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呼吸。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时,应捏紧患者鼻翼,口对口严密接触形成封腔,首先缓慢吹气两口,以扩张萎陷的肺脏,然后平静吸气,向患者口腔持续吹气???1~1.5s,以胸廓起伏做为有效的标志。;;;;;2000指南: 不愿或不能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可仅做胸外按压 讨论与建议: 目击心搏骤停,侧重循环复苏 非目击心搏骤停,循环复苏与呼吸复苏并重 ;CPR的合并症;(四)电除颤;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心肺复苏术要素-除颤;除颤原理 ;;;电极板的位置: ①前后位:一电极板置于胸骨左缘二、三肋间水平,另一电极板置于左肩胛骨角下,这种方法可减少电能50%,并发症也少。;;;开胸除颤;除颤注意事项;应尽早连接心电显示器做持续心电图监护,胸部电极安放应注意避开除颤部位,在来不及连接心电监护情况下也可盲目除颤。电极板应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并将电极紧压于胸壁上,保持良好导电效果,用盐水纱布或用导电胶涂抹电极板,以增加导电效果和防止引起灼伤。; 两个电极板之间的皮肤应保持干燥,以免因盐水或导电胶相连而造成短路。 ;两个电极板的距离不能太近;除颤时所有人员不得接触患者;;;除颤技术发展历程;除颤技术发展历程;除颤技术发展历程;除颤技术发展历程;除颤技术发展历程;双相锯齿波(BTE)除颤技术优势:;;;除颤技术发展历程;75%;Superior for the Difficult Patient 对高阻抗室颤的治疗有更好的成效;双相方波除颤技术的临床性能;Burn Comparison 对皮肤烧伤程度的对比;(三)胸前捶击;(四)起搏;(五)心肺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1、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在CPCR中,要使药物在循环中迅速达到峰值浓度,应选择最佳给药途径。在目前的静脉、气管内用药中静脉途径已作为复苏用药的最佳途径。20世纪80年代已有研究资料证明了中心静脉给药快于肘前静脉。复苏患者远端肢体血流明显减慢,腕或手背及下肢远端静脉对用药是不利的途径。CPCR患者静脉给药途径依次为:中心静脉、肘窝处外周大静脉或颈外静脉、腕或手背及下肢静脉。 ; 其次为气管内和心腔给药。静脉给药可选近端血管,不用手、足部静脉;给药方式为静脉内推注而不是滴注。心内注射弊端多而不再是首选。;2、药物应用 ;;;;;(6)胺碘酮 ;剂量和用法;(六)心脏骤停复苏后并发症的处理 ;;;ILCOR推荐了BLS的操作流程;流程图说明:;(七)心肺复苏的时间问题 ;1. 特殊病因导致的心搏骤停,如溺水、低温(冻伤)、强光损伤、药物中毒等。 2.特殊弱势群体的心搏骤停,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终止心肺复苏时需特别谨慎,因小儿对损伤的耐受力较成人强,即使神经系统检查已经出现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