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一个亟需关怀过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终,一个亟需关怀过程

终,一个亟需关怀过程   著名精神医学与死亡学家伊莉莎白·罗斯在《死亡与临终》中说:“今天的死亡过程在许多方面都是更为可怕和令人厌恶的,就是说,更加孤独、机械化及非人化……死亡的过程变得孤立而缺乏人情味,绝症患者被迫从自己熟悉的环境中运出,匆匆忙忙送到医院。”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对10713个临终者的病例(其中74%的人是被其他医院医生确诊为不可逆转的病人)进行分析后发现,93%的病人存活期为9-10个月,7%的病人超过10个月。平均临终期的存活日为280天,接近10个月。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在母亲的子宫内孕育近10个月。而人最终离开这个世界,平均也需要经历近10个月的过程。围产期的婴儿,承载着父母的希望,多能获得精心的呵护。可是,围终期的病人,能得到全面关怀的,能有多少呢?   临终是一个过程,亟需深度的关怀,也需要更多的关注。   那些难以自主的死亡   在现代社会,急救技术获得充分发展。这项技术本来用于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比如触电者或车祸昏迷者。然而,它也被广泛用在一些毫无希望康复的临终者身上。他们终日躺在病房内,靠着心肺复苏仪,插上各种管,在长期毫无质量的生存中,拖延着死亡的过程,更承受着这些仪器带来的种种痛苦。   案例一: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最后的六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巴金晚年病重时曾提出要求,希望能让自己保持最后的尊严,不要在自己的身上插那么多管子,浪费那么多贵重药品,让自己在平静安详中离开这个世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他先是被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巴金先生不得不强打精神,说“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他还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2005年10月17日,巴金先生心跳变慢,医生判定他已经进入弥留。这次,巴金的家属坚决要求放弃抢救,最终得到同意。   案例二:   2005年春天,美国女植物人特丽·夏沃的生死选择曾经惊动了白宫、参众两院、最高法院以及成千上万的民众。在1990年特丽心脏病发、成??植物人八年之后,她的丈夫向法院申请,拔去特丽的生命之管,让她自然死去。特丽的父母坚决反对,认为女儿有维持生的权利。接下来七年当中,特丽的进食管拔了又插、插了又拔。支持父母的强烈民意,与支持丈夫的司法判决,导致冲突不断升级,激烈的举动也时有发生。甚至在民意压力之下,白宫和参众两院都罕见地介入此事,倾向于让特丽活下去。最终,最高法院在巨大压力之下,不惜以拘捕多名冲入医院的支持者为代价,判决拔掉特丽的生命之管。法院终审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就是丈夫、医生和一些朋友证明,特丽在生前清醒之时,有过“尊严死”的愿望。   案例三:   2010年1月10日,韩国一位78岁的老太太在摘除人工呼吸机201天后去世。这位老太太于2008年2月接受肺癌检查时,因出血过多导致脑损伤,成为植物人;其子女要求医院摘除人工呼吸机,允许母亲“有尊严地死亡”。在遭到医院拒绝后,他们提起诉讼。首尔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大法院先后判定医院摘除人工呼吸机,方才有上述结果。   那种难以言说的痛苦   靠急救技术强行挽留本该失去的生命,给临终者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美国缓和疗法的创始人之一黛安·梅耶在西奈山医院工作,曾对这种痛苦“感同身受”。   十多年前的一天,梅耶走进一个病房,看见一位病人的手脚都被捆在病床上,却仍拼命挣扎,想拔掉喂食管。梅耶吓坏了,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该病人6个多月前来过西奈山医院,当时诊断出患有肺癌,且已经转移到脑部。医生建议他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他都拒绝了。因为他的妻子也死于肺癌,他不想把妻子所受的折磨再经历一遍。医生只得同意他回家,由他的3个儿子看护。   后来,这个病人脑部肿瘤发作,又被送进西奈山医院。医生开始给他服用抗癫痫药和治癌的药物。此时,他已经深受精神错乱的折磨,只有偶尔的清醒时刻,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清晰地表述拒绝治疗的想法。由于他吞咽困难,医生决定给他插入喂食管。这根管子要从鼻子插入,通过喉咙进入胃部。体内有这么一根管子,自然很难受,他不断将它拔出。医生捆住了他的手,他就用膝盖拔,医生捆住了他的脚,他不知用什么方法,还是17次拔掉了管子。   梅耶问负责护理这个病人的实习医生:“既然他这么明白地表示不想要喂食管,为什么你们还要不断插进去呢?”实习医生说:“因为要是我们不这样做,他就会死。”   梅耶说,那一刻对她来说犹如醍醐灌顶。刹那间,她明白了,必须将医学引导回它最初的目标上去—治疗和减轻病痛。为此,她创立缓和疗法。在梅耶等专家的推动下,美国400家大学教学医院中,已有一半设立了缓和疗法专家组,专门向医生提供建议(比如给病人开抗焦虑药物,拔掉喂食管,给病人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