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对祁连县所采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获菌用革兰氏染色、瑞特染色均能很好着色;其分生孢子对高温敏感,对低温耐受性强,对抗生素耐受性强。研究结果为开发高效稳定的生物杀线虫制剂打下理论基础,为该菌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生物学特性;寄生虫
中图分类号:Q935.6;S85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05-03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能产生孢子的微小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捕食线虫性真菌是自然界的宝贵资源,它们广泛地分布在土壤里、动物粪便内、动植物残体上、苔藓及植物根下。该真菌营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在正常土壤中处于低代谢状态,初期营腐生生长,后期由于营养竞争进入捕食阶段,它们把线虫作为主要营养来源或作为腐生生活的补充,在保持动植物寄生性线虫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作用[1]。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60多年前,Woronin是第一位发现捕食线虫性真菌捕食器的学者,他首次观察到了厚垣孢子的存在[2]。著名真菌学家Corda1839年发现了杀线虫性真菌的第一个属——节丛孢属(Arthrobotrys Corda),描述了该属的特征,绘制了多孢节丛孢菌(A.superba)的素图。1938年,Linford 等首次成功应用捕食线虫性真菌控制了菠萝的植物寄生线虫。在此基础上,各国学者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美国[3]、加拿大[4]、英国、意大利[5]、法国、前苏联、丹麦等对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了全面迅速的研究。我国于1993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首先从事了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6]。为以后在国内运用捕食线虫性真菌进行生物控制寄生性线虫病奠定了基础。1998年从内蒙古土壤中分离得到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CIMHI株,并发现在20 ℃、pH 6,玉米粉浓度为0.4 g/L的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中比较适宜生长[7]。2003年董世娟等[8]从土壤和家畜粪便中获得了一种捕食线虫性真菌,并且鉴定其为梨形指环菌(Dactylaria pyriformis)。中国农业大学1998年首次报道用寡孢??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和葡萄串状节丛孢菌(A.arthrobotryoudes)对羊的奥氏奥斯特线虫(Ostertagia ostertagi)幼虫的体外捕食率可达75.0%~96.4%[9]。
放牧家畜寄生虫病的主要感染来源是吞食了处于感染性阶段的放牧草场上的寄生虫,包括感染性幼虫和感染性虫卵,另外也包含有感染性阶段存在的中间宿主、水源等。线虫是一类在家畜体内寄生数量最多的虫体,家畜摄食了外界环境中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幼虫在家畜体内发育为成虫,成虫排卵于外界环境中,卵在外界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被家畜食入而造成感染[10],引起家畜消化系统的诸多病变。对于牛羊消化道线虫病目前还是以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在生产实际中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不仅会产生耐药虫株,而且会造成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采用捕食线虫性真菌对寄生性线虫进行控制不但能减少虫体对机体的损伤,同时还能减少机体营养物质的损耗、防止产生抗药性和药物残留问题,对提供绿色有机动物产品,牧区草场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生态畜牧业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国内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研究相对较晚一些,在兽医领域,杨莲茹等[6,7]董世娟等[8]在捕食线虫性真菌对家畜寄生性线虫的生物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对于青海省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均尚未见进行。鉴于此,笔者对青海省祁连县、共和县和泽库县的土壤样品进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
1.1 药品及器材
显微镜(奥特);琼脂粉(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批;青霉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s1110609);盐酸(白银良友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050315);氢氧化钠(天津市化学试剂三厂,批号850629);氯化钠(北京化工厂,批号821212);新鲜玉米粉(某超市购买)。
1.2 0.4 g/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
称取新鲜玉米粉40 g,加蒸馏水1 000 mL,微火煮沸1 h补蒸馏水至1 000 mL,多层纱布过滤。取滤液5 mL,加蒸馏水495 mL,调pH 6.0~6.2,加琼脂粉20 g,经15磅20 min高压灭菌后倾注于灭菌玻璃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