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 教案080306
第五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讲 伤痕文学
一、授课时间: 3课时。
二、授课类型: 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伤痕文学
四、教学目的:了解伤痕文学创作的概况,掌握伤痕文学的定义、特征,掌握刘心武等伤痕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伤痕文学的定义、特征,伤痕文学及其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成就与不足。
七、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
一、界定:见教材
二、代表作家作品:见教材
三、特征
首先是文学真实性的复归。
其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高扬。
第三是社会政治批判功能强化。
四、作家作品介绍分析
一)卢新华《伤痕》
1、1978年春天,在刚恢复高考时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卢新华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围绕这篇小说的争论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大家对可不可写文革带来的灾难,可不可写
犯错的主人公,可不可写不可挽回的悲剧进行了争论。
2、《伤痕》描述的是一个家庭悲剧,王晓华的行为代表了“文革”大多数虔诚的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她与母亲的“决裂”,包含着这一代“革命接班人”的生命悲剧。
二)刘心武的《班主任》
从1977年11月发表为开端,在一年多时间内,连续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十多篇小说。这些作品被称作“问题小说”或“伤痕文学”。其中,《班主任》是刘心武的成名作,它的重大意义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最早提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对伤害和扭曲青少年心灵的极左路线的清算问题,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引起社会极大反响。这个作品从一个中学教师的视角,借宋宝琦和谢惠敏两个无知和愚昧的中学生形象来表现极左路线和文化专制主义在孩子的身上的表现,反映出教育领域及整个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
五、伤痕文学的价值与局限
1、价值:
首先,不仅激活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干预现实的批判精神,而且也激活了新的审美经验,推动作家们去重新认识历史,认识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
其次,在连接文革假、大、空文学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起着过渡作用。
2、局限:
首先,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伤痕文学”显得十分幼稚。伤痕文学直接从“十七年文学”中派生出来,它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思维观念有着很深的关系。
第三,虽然重新出现了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却具有表层性。
八、思考题:
1、伤痕文学的定义、价值与局限?
2、课后进一步阅读伤痕文学作家作品。
九、参考资料:
《新时期文艺学论争资料》,余世谦,李玉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
《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何言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版 。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 凯蒂·索珀,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978——激情岁月(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孟繁华,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江晓天,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十、课后小结
第二讲 反思文学
一、授课时间: 3课时
二、授课类型: 理论课
三、授课题目: 反思文学
四、教学目的:了解反思文学创作的概况,掌握反思文学的界定、特征,掌握高晓声、张贤亮、王蒙等反思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
六、教学重点及难点:反思文学的界定、特征,反思文学代表性及其作家作品的成就与不足,如高晓声、张贤亮、王蒙等。
七、教学基本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
一、界定:见教材
二、代表作家作品:见教材
三、特征
1、作家群体多是50年代的“右派”,如王蒙。
2、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充满理性主义色彩。
3、较为普遍的叙事方式是强调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命运的一致性,使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的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另一种叙事方式是从民间视角揭示现实生活特别是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悖谬与悲剧。
4、反思小说大多选择了中篇小说的形式。另外,尝试采用意识流的结构和表现方法。
四、具体作家作品
一)张贤亮及其《绿化树》
1、《绿化树》通过主人公章永璘在苦难岁月里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与矛盾的追求过程,深刻揭露了极左路线带来的物质极度匮乏,人性受到压抑的残酷现实。
1)主人公物质上的“苦难历程”描写。
2)主人公经历的精神上的苦难历程。
2、张贤亮小说艺术的优缺点
优点:
1)创作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并与环境、人物心理共同形成诗意化的境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可读性。
2)人物心理世界的剖示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其小说常采用旁白、自白、对白等多种艺术手法,大胆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技巧,给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料新鲜经验。
缺点:
1)袭用传统小说中“才子落难,佳人搭救”的情节模式。
2)常运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来深化主题,营造气势使人警醒,但大段的哲理、语录,常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