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涅在中国译介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海涅在中国译介与研究

浅谈海涅在中国译介与研究   摘 要 海涅——德国诗人,散文家和思想家。20世纪初,海涅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译介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特点。作品中包含的深邃思想也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海涅在中国的形象日趋丰满。   关键词 海涅 中国 译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On Heines Transl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ZHANG W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fe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 Heine - German poet, essayist and thinker. Early 20th century, Heine was first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his translating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period. Works included deep thinking scholars also become the object of study, through the work of translating and research, Heines image in China increasingly plump.   Key words Heine; China; translation   0 引言   以“海涅”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会发现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国文学研究视角,主题集中在对其诗歌内容、思想或主题的分析。从翻译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李智勇的《海涅作品在中国》是较早涉及海涅在中国译介情况的文章,卫茂平撰写的《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辩:晚清和民国时期》一书详细梳理了海涅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情况。其余从翻译视角出发的文章多涉及两种语言之间文字的转换过程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从译介学视角出发,描述海涅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轨迹和研究状况,分析不同时期译介特点,以期对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1 海涅在中国的译介   海涅在中国的译介经历了零星的诗歌到诗歌集,再到散文集和理论著作的过程,按时间可分划为早期和近期两个时期。   1.1 早期译介(20世纪初-1949年)   1901年,辜鸿铭在其英文著作《尊王篇》中援引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中的两段诗,这是“中国人较早引用并介绍海涅的一个实例”。①1913年和1914年胡适发表了译作《译亥纳诗一章》和《兵》。20年代海涅诗歌的翻译逐渐成为潮流。郭沫若在《三叶集》(1920年)中收录了《在静静的海边》和《一望无际的海面》。1921年的《文学旬刊》陆续刊登了李之常译《情曲》,共计12首。随后,《创???日》也在1923年刊登了成仿吾译《幻景》和邓均吾翻译的抒情诗《绿泪来歌》、《松》。1924年,《文艺周刊》刊登冯至译《Lyrisches Internesso选译》、《海涅〈归乡集〉选》。②这一时期,各类刊物上的海涅译作达到五十余首。海涅在中国的译介掀起了第一个高潮,“在中国稳坐德国诗人的第二把交椅”。 当时的译介以零星诗歌翻译为主,还未出现整部诗集。其次,除了冯至在1928年翻译的散文集《哈尔茨山游记》,其他译作都为诗歌,所以海涅给人以抒情诗人的印象。正如李之常所说:“他是罗曼派的大诗人,他的词曲,情感浓重,多半是哀怨之音。”③   30年代至40年代,《小说月刊》、《矛盾》等刊登近百首海涅诗歌。朋其译的34首出自《抒情插曲》和《还乡曲》的诗歌。作家李金发译的《归来》、《北海之诗》和《海涅的散文诗》译笔“俊逸和瑰丽,确非普通译者能及”。④艾思奇译《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第一、二章,林焕平译《我的痛苦和我的悲叹》、《等而熄灭了》、《城镇恐怖时代的回忆》,林林译《《赞歌》、《决死的哨兵》和《织工》都为海涅批判社会现实之作。抗战时期的文学刊物如《诗创作》、《文艺阵地》、也为海涅的政治时事诗提供了一席之地。这一时期的译介呈现“抒情诗歌和时政讽刺诗并存的局面”。 “海涅一次比一次更明显地以革命者的身份而非咏情诗人的姿态现身中国。”⑤海涅的形象从“抒情诗人”转变为“革命者”,直接原因是译者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译者在这里延续了原作的生命,更深层的原因是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更偏重于政治、道德、教育启蒙等方面的内涵”。⑥受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文学要有“社会化倾向”,文学要“暴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面”,海涅那些充满政治意味的诗篇符合当时的审美需求,海涅也被赋予了战斗诗人的形象。   1.2 近期译介   1954年,冯至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