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介绍
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简称Liz),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arol Greider(简称Carol),以及How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大学医学院)的Jack Szostak。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她/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样描述是非常专业的。当然更多的
公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Aging Research Wins Nobel Prize”(衰老研究摘取诺贝尔奖)的标题,这颇有误导之嫌。也有的标题是“揭开衰老与癌症的奥秘”,这更是耸人听闻,偏离这个诺贝尔奖的用意了。
不可否认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跟衰老和癌症的潜在关系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但是它只是衰老和癌症的correlator(相关者),勉强算得上indicator(指示者),还远不是causer(引起者)。当年发现衰老的细胞端粒变短之后,人们兴奋地以为找到了衰老的“时钟”,揭开了衰老的奥秘。但是事实上端粒在生理条件下并不是细胞衰老的“瓶颈”,细胞或机体的衰老是因为其它原因导致的老化。小鼠的端粒是比较长的,如果把小鼠的端粒酶
RNA亚基敲除,它能活得很自在,并不会早衰,生殖力也正常。那也就是说在当代的小鼠中,端粒缩短并不是小鼠衰老的原因。这样的小鼠可以一直传6代。当然越到后来,端粒越短,染色体也开始融合 [1]。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端粒的不断复制,但是我们知道端粒酶激活只是癌细胞发生中比较重要的一环,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环。端粒酶固然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靶标,但是癌细胞也能通过recombination(遗传重组)延长端粒,逃脱对端粒酶的依赖[2]。
所以,并不是“衰老或癌症”的研究得诺奖了,它跟cell cycle(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而这个研究的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puzzle(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warded for Cracking DNA Puzzle”(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这样的标题最为精准。换个角度,我们不
妨说是解“puzzle”得了诺奖。
?
染色体DNA的两个难题以及端粒概念的提出
?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DNA聚合酶可以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
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尽管这个引物不长,但是细胞千千万万代地不断复制,如果不进行补偿,染色体不断缩短,最终就会消失。 James Watson(因为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获得诺奖)最早就明确指出了这个“末端隐缩问题”,并猜想染色体也许可以通过在复制前联体(染色体末端跟末端连起来)的方式来解决末端复制的问题[3]。
早在1939年,潜心玉米遗传性状研究的Barbara McClintock女士(因为发现玉米的转座子获得诺奖)注意到,在减数分裂后期偶然产生的染色体断裂很容易重新融合起来形成“桥”。在紧接着的有丝分裂中,这种染色体“断裂-融合-桥-断裂”的循环不断继续[4]。既然染色体的断裂末端容易相互融合,那么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为什么不容易相互融合呢?合理的推测是,染色体的自然末端不同于非正常的DNA断裂末端,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
互融合。
在逐渐明晰了染色体末端特殊结构的概念之后,给它一个专有名称-端粒(telomere)。
?
端粒DNA序列的发现以及人工染色体
?
那么端粒为什么与众不同呢?简单地,首先是,它的DNA序列有没有特殊性?
?
提到端粒不能不提到一种特殊的模式生物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它对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的贡献就像线虫之于发现细胞凋亡一样(2002年的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