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ppt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血管瘤及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 典型CT表现:平扫为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呈稍高或等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动态CT增强13个病灶中7个见中央瘢痕,延迟期中央瘢痕强化是FNH的特征性表现。 血流较丰富,CDFI难以鉴别。纤维板层型肝癌CT68%内部可见钙化斑,宽大的中央或偏心瘢痕及放射状分隔。 诊断 肝血管瘤经上述两项以上影像学检查有典型表现者即可诊断,无需再做进一步检查。影像学诊断首选B型超声。次选MRI、多期螺旋CT或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扫描,大部分病例均能得到确诊。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 大体病理 病理 FNH是过度增生的肝细胞、Kupffer细胞、胆管及变异的动脉血管等组成,典型病灶的中央看见星状纤维组织瘢痕,由内向外分布构成辐条状纤维分隔,隔内含动脉、静脉、增生的胆管,无包膜。 临床特点 任何年龄阶段,大部分在30-50岁之间 女性,女比男比例大约2:1-8:1 80%无症状 腹痛、腹部肿块,偶有自发性破裂大出血 二维超声 超声:稍低回声或低回声为主,分布欠均匀,形态呈类圆形或结节状,中心部位常有斑点状强回声,边界多较清晰,无声晕表现。常单发、20%为多发,易发生于肝被膜下,深部少见。 多普勒超声 CDFI:中央粗大的营养动脉向四周星状放射。 频谱多普勒:高速、低阻。 典型表现 CDFI CDE 超声造影 典型的FNH表现为动脉早期由中心向周边呈离心性“轮辐状”增强,并迅速至病灶完全增强,在门脉期持续性均匀增强,而此时中心瘢痕常无强化。延迟期可表现为强或等回声。部分FNH看不到“轮辐状”增强及中心瘢痕,仅见病灶完全增强,不易与肝细胞腺瘤鉴别。 动态增强CT 具有中央瘢痕、快进慢出的典型者较易诊断。增强CT诊断FNH的典型特征是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与主动脉类似,门脉期强化略同于肝实质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中央瘢痕发现概率约为50~70%,动脉期及门脉期呈低密度,而延迟期可出现强化。 例2 例3 MRI 典型的MRI表现为:T1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94%-100%),T2像呈略高密度或等密度影(94%-100%),质地均匀(96%),中央星状疤痕可见于84%的T2像, 呈高密度影。 动脉造影 少用。 动脉期可见粗大的动脉供血,部分病例可见包绕现象,从中央向外周呈放射状,血管不规则,肿瘤染色时间较长,实质期及静脉期呈均匀染色,部分病例伴有粗大的引流静脉,较正常静脉早显。 鉴别诊断 肝血管瘤 FNH 二维 超声 回声 边界 形态 后方回声 高、低、混合 清楚 椭圆、不规则 无改变/稍增强 低、稍低 较清 类圆形 无改变/稍增强 CDFI 血流稀少 血流丰富 超声造影 边缘结节状增强-中心增强 中央-边缘增强 CT 边缘-中心不均匀增强,“快进慢出” 早期均匀强化“快进慢出” 、 中央瘢痕 MRI T2”灯泡征“ T2中央瘢痕显示率高,高密度影 动脉造影 “早出晚归”征 中央放射状染色 常右叶,90%为单发。肿瘤呈紫红色或紫蓝色,质多柔软,界清,切面呈网状。血管瘤可分为四类: 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B超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 CT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95%左右,但对直径2cm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血管瘤的CT增强特性“早出晚归”是相对于肝癌的“早出早归”(或快进快出)而言,因为血管瘤内有许多海绵状毛细血管,血流慢,周期较长,所以其增强持续时间长;而肝癌病灶内主要是异常的肿瘤血管,较粗、短、杂乱,还有许多动静脉直接短路通道,所以,肝癌只能在动脉早期明显强化,稍后又将恢复稍低密度。 肝血管瘤与肝癌在平扫图像上多表现椭圆形低密度影,二者cT值(P0.05)亦无鉴别意义,因此增强检查必不可少。根据血液在肝血管瘤中的特殊变化, “两快一慢”的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必要检查手段 。而肝癌的cT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有CT征像,即为早期(动脉期)整个病灶达到均匀或不均匀之高密度,随后迅速下降与密度上升的肝实质密度接近,2-3min肝实质CT值开始下降与继续下降的病灶密度接近,从而出现两次等密度交叉征,然后对比剂迅速排出,恢复到平扫时的低密度影。 病灶的检查率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可达95%以上。 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小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 一项65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大约40%的患者为低回声,35%为高回声,特征性的中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