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纤维素复合膜CTA.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醋酸纤维素复合膜CTA

* * 第六节 膜分离法 主要内容 一、膜分离的含义 二、膜分离法的分类及应用 三、反渗透 四、超滤法 一、膜分离的含义 膜分离法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不同性质的膜(能把两相分开的薄层物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作为推动力,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浓缩的方法。主要是借助于流体中不同组分对膜渗透速率的差别实现分离的单元操作过程。 膜 膜分离的示意图 膜过滤常用形式 切向流过滤(错流过滤、表面流过滤) 二、膜分离法的分类及应用 膜分离法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按照分离机理分类:主要有反应膜、离子交换膜、渗透膜等。 2.按膜的性质分类:主要有天然膜(生物膜)和合成膜(有机膜和无机膜)。 3.按照膜的结构分类:对称膜、非对称膜和复合膜。 4.按照膜的形状分类:主要有平板型、管型、螺旋型(卷式)及中空纤维型四类。 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化工、环境、生物、医药、食品、能源等领域。 常见膜 均质膜 非对称性膜 微孔对称性膜 常见膜 铝膜 纳米管膜 聚酰胺转相膜 根据截留分子量和孔径的差异可以分为: 几种主要膜分离过程区别及用途 非对称性膜复合膜 溶质、盐 水、溶剂 溶剂的扩散传递 压力差 反渗透 复合膜 有机物 水、一价离子、多价离子 离子大小及电荷 压力差 纳滤 非对称性膜 胶体和超过截留分子量的分子 水、溶剂小分子 分子特性大小形状 压力差 超滤 纤维多孔膜 悬浮物颗粒 水、溶剂溶解物 颗粒大小形状 压力差 微滤 膜类型 截留物 透过物 传递机理 推动力 膜过程 三、反渗透 1.反渗透的基本原理:压力驱动 渗透与反渗透 2.反渗透膜 1)反渗透的传质机理 氢 键 模 型 水分子逐渐从膜面进入膜内,最后透过膜;溶 质通过高分子链间空穴,以空穴型扩散透过膜。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 (2)反渗透膜的特性 ①溶质分离率(R): R =(1- )×100% cp——透过液浓度,mg/L; cf——主体溶液浓度,mg/L。 ②溶剂透过速度(Jv): Jv= Jv——单位膜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透过的水量,L/(m2?d); V——透过液容积,L; S——膜的有效面积,m2; t——运行时间,d。 ③流量衰减系数(m) m= F1——膜运行1h后的水通量,mL/(cm2·h); Fw——膜运行t个h后的水通量,mL/(cm2·h); t——运行时间,h。 反渗透膜的物化稳定性主要包括:膜的允许最高使用温度、压力、适应的pH值范围、膜的耐氯、耐氧化及耐有机溶剂性能等。 反渗透的渗透通量 影响渗透通量的因素: 操作压差 操作温度 料液速度 料液的浓缩程度 膜材料与结构 (3)反渗透膜的类型 反渗透膜以膜材料的化学组成不同主要有纤维素酯类膜和非纤维素酯类膜两大类。 纤维素酯类膜主要有二醋酸纤维素膜(CA膜)、醋酸纤维素复合膜(CTA)及中空纤维膜等。 非纤维素酯类膜主要有脂肪族聚酰胺膜、芳香族聚酰胺膜、交联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PA)、聚苯并咪唑酮(PBIL)膜、丙烯烷—基聚酰胺和缩合尿素复合膜(如:RC—100、NS—100复合膜)、聚哌嗪酰胺复合膜(如:Film Tec公司的NF—40、东丽公司的SU—200等)、氧化石墨膜(GO),另外还有荷电膜等。 3. 反渗透装置 板框式 把渗透膜贴在多孔透水板单侧或两侧,再紧贴在不锈钢或环氧玻璃钢承压板的两侧,构成一个渗透元件。 管式 把渗透膜装在耐压微孔承压管的内侧或外侧,制成管状膜的元件。 螺旋卷式 在两层反渗透膜中间夹一层多孔的柔性格网,再在下面铺一层供废水通过的多孔透水格网,然后将它们的一端粘贴在多孔集水管上,绕管卷成螺旋卷筒,并将另一端密封,就成为一个反渗透元件 中空 纤维式 在两层反渗透膜的原料空心纺丝而成中空纤维管。 板 框 式 管式反渗透装置 管式反渗透装置 螺旋卷式 中空纤维式 4.反渗透工艺 透过液的回收率不高,在工业中很少采用 。 一级一段连续式 一级一段循环式 部分浓缩液返回进料液贮槽与原有的进料液混合后,再次通过组件分离。因浓缩液中溶质含量较原料液高,所以透过液的质量有所下降 。 一级多段连续式 水的回收率提高,浓缩液的量减少, 但浓缩液中溶质的含量增大。 一级多段循环式 第二段的透过水质较第一段差,这种方法可得到较高浓度的浓缩液。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