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性几点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性几点思考

对数学教学情境有效性几点思考   【摘 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教学中如何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设“疑”,谋“错”,布“动”,创“议”,造“竟”等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领悟,探究,发展多向思维。   【关键词】疑问;操作;交流;竞赛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学生愉悦主动的吸收。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不可替代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好办法,是在真实环境中去感悟,体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就能达到更好的掌握知识,培养起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疑” 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习主动学习的心里动机。质疑是调动兴趣比较好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心里发展规律,在教学关键处设置疑问情境,让学生在疑问中探索,辨析、选择。   比如《 求平均数》一课,我就设计了一个疑境。植树节快到了,学校四、五年级同学去植树。四年级植了160棵,五年级植了180棵,为什么校长去表扬了四年级同学,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四年级的同学有礼貌”、有的认为是四年级的同学??作熟练。有的说:四年级人数少,每个人植的棵数多。这时趁机追加一句:人数不等,凭棵数的多少比较公平吗?每个人植的棵数叫什么?……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自己进入到情境中去,既渗透了平均数的概念,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真是应了古人的那句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样的疑境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谋“错”境,引导自己领悟   新理念下的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如何在互动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从而挖掘出错误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已成为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大标准。在教学中我们甚至还可以有意识创造一些这样的“错境”,让学生在这种真实,饶有兴趣的考验中摔打,这样他们的选择、辨析、批判能力将会得到很打的提高。   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当学生学会了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大小时,我故意设置了“陷阱”,引起他们的质疑与思考。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本领来做一个数方格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男同学数的时候,女同学闭上眼睛。女同学数的时候,男同学闭上眼睛。接下来男同学数了8格,女同学数是4格,所有同学都认为8格的长方形面积大,但出乎意料的是我拿出来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的。这时学生大呼“上当”,激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恍然大悟,悟出了“统一格子大小”的必要性,面积单位的出现可谓水到渠成。学生在教师精心设置的“陷阱”中,自己悟出了“规定”后面的“道理”。   三、布“动”境,促进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动手操作是一种直接体验,是学生学习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直接体验,促使学生对抽象的,理性的知识有了切身感受,而这种感受将成为学生认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符合儿童“玩”的天性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十分有趣的事,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努力将教学场所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把教的角色转变成“导”的角色,提倡让学生去“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让学生说出每种立体图形中都有哪些平面图形,然后把这些图形留在了黑板上。问:“你有什么办法把你手中学具中的平面图形大小不变的留在卡纸上”。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完成。孩子的在活动中想出了描边法,用印尼法,拓印法……在“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学到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升。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就明白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地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