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反应及遗传研究.docVIP

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反应及遗传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反应及遗传研究

不同生态型水稻品种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反应及遗传研究   摘要 2011年鲁南苏北稻区春季水稻灰飞虱大暴发且黑条矮缩病带毒率高。对来自不同生态区域以及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同时进行抗水稻黑条矮缩病遗传初步研究,以期筛选抗源类型,为抗水稻黑条矮缩病育种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关键词 水稻品种;黑条矮缩病;灰飞虱;抗性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103-02   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al disease,RBSD)是以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为主要传播介质的病毒病,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Fi-fivirus),具有暴发性[1-2]。水稻一旦感染该病,则无法医治。该病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江浙地区稻、麦、玉米等作物上严重发生,以后基本上销声匿迹。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持续暖冬及越冬寄主增多导致带毒灰飞虱虫口密度加大,越冬地带北移[3]。20世纪末在浙江开始蔓延,近几年在江苏由南到北不断发展,2008年造成较大危害,2009年受害面积逾33.33万hm2。山东鲁南稻区2008年零星发生;2009年在济宁稻区大暴发,许多感病品种地块几近绝收。目前,生产上没有品种抗黑条矮缩病,最优的为中感,如徐稻3号、连粳7号、苏秀867、大粮207等;2011年鲁南稻区水稻黑条矮缩病大面积暴发,济宁地区发生尤其严重,鱼台县很多田块几乎成为光板地。针对这种情况,从2008年开始着手进行抗黑条矮缩病品种资源的征集、鉴定筛选,在抗黑条矮缩病品种鉴定的基础上进行杂交育种,进行遗传规律的分析研究,以期找到抗性较好的品种资源,为抗病育种服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1年在临沂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试验田进行。试验田周边为麦田。   1.2 试验材料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品种资源及近10多年来东北稻区、西北稻区、华北稻区、黄淮稻区、江浙稻区育成的水稻品种和品系。各水稻品种均采用水育秧手工移栽,5月15日播种,6月27日移栽,株行距为13.3 cm×25.0 cm,每品种移栽100株,苗期不防治灰飞虱,田间正常管理。   1.3 试验方法   1.3.1 灰飞虱虫量调查。用33 cm×45 cm×15 cm的白瓷盘作调查工具,对角线5点取样。秧田每点拍查0.1 m2,记载成若虫总量,水稻苗期每3 d调查1次虫量,参照吕永平等[4]方法随机对灰飞虱进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RT-PCR检测。   1.3.2 黑条矮缩病调查。田间调查的最佳时期是水稻分蘖盛期,此时健康稻株表现分蘖旺盛,生命力强,但尚未拔节,发病株矮缩,反差非常明显[5]。黑条矮缩病发生以苗期侵染为主,移栽到大田2周后开始显现,以发病百分率作为调查指标较为合适。以武育粳3号和淮稻8号作感病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1年灰飞虱发生情况   秧田灰飞虱发生有以下特点:2011年本地越冬虫量基数偏高,4月下旬调查麦田平均灰飞虱虫量70.5万头/hm2,多的达273万头/hm2,是2010年的1.58倍,经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测定灰飞虱带毒率为53%;外来灰飞虱来势凶猛,危害时间集中,水稻秧田6月3日灰飞虱虫量1 113万头/hm2,6月6日灰飞虱虫量10 336.5万头/hm2,6月9日18 576万头/hm2,达到高峰期,水稻秧田灰飞虱簇集成团,部分秧苗被吸干汁液枯萎,灰飞虱带毒率为15.7%,高于大流行12%的指标。2010年武育粳3号和淮稻8号黑条矮缩病感病率分别为24.3%、25.6%;2011年武育粳3号和淮稻8号黑条矮缩病感病率分别为54.1%、77.3%,这2个感病品种年度间发病率差异,说明2011年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重发年,该年度对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鉴定效果突出。   2.2 抗性指标   依据李爱宏等[5]的研究,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指标划分为:抗:发病率小于5%;中抗:发病率5%~10%;中感:发病率10%~15%;感:发病率15%~20%;高感:发病率大于20%。依据此指标调查2010年武育粳3号和淮稻8号黑条矮缩病感病率分别为24%、25%,为高感病品种;明恢63感病率为2%,为抗性品种,与李爱宏的结果一致;2010年黑条矮缩病感病率为0的只有1个品种即TP。2011年鲁南及苏北秧田灰飞虱大暴发,临沂市农业科学院田间调查结果与2010年差异显著,武育粳3号和淮稻8号黑条矮缩病感病率分别为54%、77%;明恢63感病率为22%;TP的感病率为2%;因此2011年对抗性指标适当做了调整,即高抗:感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