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论文.docVIP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论文.doc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与政治吸纳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政治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的先富群体,对政治的渴求非常强烈。在成为政治人的过程中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从建立私人领域的政治合法性成为公共政治领域的代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通过在党政部门任职、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制度性安排形式成为代表性政治主体。也通过在权力机关寻找代理人、关系网络以及公益性活动等非制度形式成为间接的代表性政治主体。面对社会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系必须提高开放程度,增强吸纳能力,将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纳入其中,同时,也需要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代表性政治主体的素质和政治能力,克服在行使权力和参与政治过程中的功利主义以及政治腐化现象,真正做到负载民意。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代表性政治主体;政治吸纳;政治能力提升;政治主体 〔〕A〔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5-0061-07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变革社会中最先富裕起来的重要群体,已经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社会阶层,占有社会可观的社会财富,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关乎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人的天生政治性决定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或者社会声望之后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向政治人转变。他们要求介入政治生活,力图获取较高的政治地位,实现由经济明星向公众人物或者政治人物的转化,藉以提高社会地位,这就使得他们从基础性政治主体转变成代表性政治主体。于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代表性政治主体地位的追求就显得愈发强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主体地位的变迁必定要求政治体系不断开放,增强其接纳能力,也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具备公共性政治价值取向,增强自身的政治能力。 一、从基础性政治主体分离转向代表性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是一个含义较宽泛的词汇,包含政治生活中的个人、团体、阶级阶层、党派和国家机构等。“政治主体既可以是一个具有政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个体,也可以是以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纪律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治团体,还可以是基于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形成的政治群体。”〔1〕政治主体有广义、中义、狭义三种理解,广义的政治主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基础性政治主体——阶级、民族、人民;(2)代表性政治主体(个体)——政治家或者政治人;(3)政治组织和政治团体;(4)国家机构。(3)、(4)两个层次的政治主体也可称为工具性主体,它们是(1)、(2)两个层次的政治主体借以实现政治目的的组织手段。中义的政治主体又称为政治行为主体,包括阶级、阶层、民族、政党、政治家等。〔2〕狭义的政治主体指在政治过程中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的政治行为者,其相对的政治客体是其行为所涉及的被动的政治行为者。〔3〕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转型的社会中经济地位提升很快,要求政治主体地位明显变化,由此,推动政治体系的吸纳与变迁。 (一)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从基础性政治主体中分离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同时递进的。中国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变革经济制度,大力培育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三个路径:一是乡镇(社队)企业的发展与演变;二是个体与私营经济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三是公有制企业通过市场化改革而私营化与民营化。通过市场化的培育和演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数量迅速增加,参与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的机会也不断增加。 经济体制改革导致了经济组织运转模式的变化,市场经济将资本和资本拥有者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非公有制企业领导人不再由党组织委任,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再受国家指令性计划安排,资源的获取不再由国家配置,而是通过市场实现。这样,非公有制企业领导人脱离了由于受到上级党政领导直接管辖而形成的对上级组织的依赖,由政治和行政化权威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化权威。他们拥有资本,运用资本进行生产和经营,成为组织生产、人事安排和利益分配的权力精英,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拥有绝对权威,从根本上转变了工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主人翁地位。非公有制企业领导人通过把握市场机会、靠自身努力运用资本获取利润,他们以追求个人财富增长、声望提升和个人幸福为目标。他们脱离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政治母体,即基础性政治主体,虽然仍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但对其母体有着部分异化,他们在经济地位、价值取向和社会声望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基础性政治主体阶级和阶层,在有的方面甚至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取向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在组织形式、治理模式和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组织与发展理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与行为模式,逐渐形成私人领域的合法性。 (二)独立的企业运转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