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利坚合众国”译名由来
“美利坚合众国”译名由来
美国的国名英文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或America,缩写:USA或US),其正式中文译名为“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这个译名是在1913年才确定下来的;在此之前,由于中美两国在语言、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差异,以及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导致在翻译美国的国名时,竟然出现了十多种中文译名。那么,这些译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在1602年刊行的 《坤舆万国全图》中给美洲(America)起了一个中文名“亚墨利加”。1776年美国独立之后,“亚墨利加国”就成为美国的中文译名。一些雄心勃勃的美国商人开始尝试与中国进行通商;他们于1784年把商船开到了广州,给中国人带去美国的产品以及关于美国的信息。广州人此前还不大了解这个新国家,但对它的国旗却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因为旗上有许多星星、多道条纹、红蓝白三种颜色,看起来较为花俏,故他们把美国的星条旗称为“花旗”,把美国称为“花旗国”,把美国的人参称为“花旗参”,甚至把美国的商人称为“花旗商”。由于美商当时不懂中文,他们聘用的译员也不了解美国,所以美国的国名最初通过译员传达给中国官方时,留下的记录是“咪唎坚国”。这显然仅是对“America”的音译,完全忽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
无独有偶,1820年曾随葡萄牙商船游历欧美的广东人谢清高将其海外见闻由同乡杨炳南录成《海录》一书,其中提到一个“咩哩干国”,“海中孤岛也。疆域稍狭,原为英吉利所分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英吉利同,即来广东之花旗也。”这个“咩哩干国”就是美国,“咩哩干”就是“America”的音译,也省略了“United States”这部分的翻译。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陆续来中国传教。在向中国人传教的同时,他们还介绍了不少关于西方国家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美国的信息。例如,1821年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在其创办的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对美国的情况作了介绍,并称美国为“花旗国”。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Gützlaff)在其1833年至1838年编纂的中文刊物《东西洋每月统纪传》中,曾介绍过美国的政治制度。不过,与米怜不同的是,郭士立将美国称为“亚美利加兼合国”,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对“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全译。
鸦片战争前夕,钦差大臣林则徐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制驭准备之方”,组织译员翻译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料。在这些译作中,有一部《四洲志》,是梁进德等人根据英国人慕瑞(Hugh 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摘译而成,它对近代中国“了解世界”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书中将美国称为“弥利坚国,即育奈士迭国”,这显然是对“America”和“United States”的音译。译者梁进德即梁植,是中国第一个基督教华人传教士梁发的儿子。1830年,年仅10岁的梁植被父亲介绍给第一个来华的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Bridgman)学习英文。
裨治文于1838年以中文编著《美理哥国志略》一书,目的是让更多华人了解美国的概况。但在翻译美国国名时,他似乎拿不定主意,以致书中出现了“美理哥国”、“美理哥合省国”、“美理哥兼摄邦国”等多种译法。1844年,裨治文重新修订该书,改名为《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并在香港出版。同年,裨治文受聘为美国使团秘书兼译员,参与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订立工作。在订约之前,美国公使顾盛(Caleb Cushing)考虑到中国人对于美国的情况缺乏了解,不利于谈判,于是写了一篇介绍美国的文章,由裨治文译成中文,散发给中国官员和其他人士;裨治文将文题译为《亚美理驾会邦国纪略》。而顾盛递交给钦差大臣耆英的汉字国书中,美国的国名又被裨治文等人译为“亚美理驾合众国”。在短短五六年中,裨治文就制造了五六种美国国名的译法,他的中文水平不免令人生疑。虽然在《望厦条约》之后,“亚美理驾合众国”成为清朝官方文件中对美国的正式称呼,但裨治文本人似乎并不喜欢这种译法。1861年,裨治文再次修订了他于1838年出版的《美理哥国志略》,改订为《大美联邦志略》,由上海墨海书馆出版发行。书中将“United States”统统译为“联邦”,而将“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译为“大美联邦”。直至裨治文1861年在上海病逝,他也终未能为世人留下让人信服的美国国名的中文译名。
1844年,文学家梁廷枏在裨治文《亚美利格合省国志略》的基础上著成《合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