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阳明「四句教」析论
王阳明「四句教」析论刘桂标(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兼任讲师)
?
王阳明晚年所讲的「四句教」,是其主要哲学主张的概括的表述,能对她有恰当的了解,也就能对其学说有大体的认识。因此,阳明自己固然对此「四句教」十分重视,而其弟子及后学,亦将此说放在一极重要的位置。所以,对此说详加分析和讨论,对了解王学的学说大旨,实在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
另外,笔者以为,「四句教」不但能帮助我们了解王学大旨,而且,对环绕此说的主要论争加以澄清和解决,亦有重大的、普遍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而本文最后一部分,便是以解决王门后学的主要论争为例,说明「四句教」的普遍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
本文的内容,是首先对「四句教」本身作出分析和讨论,然后,进而讨论因此说而起的「四有句」与「四无句」的争论,以及此争论的解决方法。最后,我们会更进一步,以「四有」与「四无」论争的解答为基础,详细说明「四句教」的普遍的哲学价值和意义。
?
一「四句教」的出处
「四句教」是王阳明生前提出的,用来概括其学说大旨的四句口诀,这点清楚见诸其学生所编录的《传习录》及《年谱》之中,而且,阳明的弟子王龙溪(畿,汝中)亦有详细述及。此外,阳明另一弟子邹东廓(守益,谦之)亦在其着作中提到了「四有」与「四无」的争论。以下,我们先将相关的文献列出,并略加说明:
?
1《传习录》的记述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曰:「此意如何?」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源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跟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礼,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1]
?
以上为《传习录》中有关「四句教」的记述。《传习录》是阳明弟子编辑和刊载其师言行、著述的著作,此段文字虽由「四有」、「四无」论争的当事人之一钱绪山(德洪)所录,但由于由众多阳明弟子所修订(包括「四有」、「四无」论争的另一当事人王龙溪),故其真实性与客观性俱无可置疑,要了解「四句教」及其相关的「四有」、「四无」的论争,这是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
2《王阳明年谱》的记述
是月初八日,德洪与畿访张元冲舟中,因论为学宗旨。畿曰:「先生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恐未是究竟话头。」德洪曰:「何如?」畿曰:「心体既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知亦是无善无恶,物亦是无善无恶。若说意有善有恶,毕竟心亦未是无善无恶。」德洪曰:「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功夫。若见得本体如此,只说无功夫可用,恐只是见耳。」畿曰:「明日先生启行,晚可同进请问。」是日夜分,客始散,先生将入内,闻洪与畿候立庭下,先生复出,使移席天泉桥上。德洪举与畿论辩请问。先生喜曰:「正要二君有此一问!我今将行,朋友中更无有论证及此者,二君之见正好相取,不可相病。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德洪请问。先生曰:「有只是你自有,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虚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德洪功夫须要如此,便是合得本体功夫。」畿请问。先生曰:「汝中见得此意,只好默默自修,不可执以接人。上根之人,世亦难遇。一悟本体,即见功夫,物我内外,一齐尽透,此颜子、明道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