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伴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由同伴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

* 一花一叶皆世界 一举一动皆课堂 ——历史课堂观察之我见 龙游二高:石瑜 一、课堂观察之事 二、课堂观察之时 三、课堂观察之行 四、课堂观察之思 (定义) (发展) (策略) (反思) 一、课堂观察之事 是在一般生活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观察,即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着自身感官(眼、耳)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座位表、录音、录像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景中收集资料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二、课堂观察之时 4、中国课堂观察的研究主要是从21世纪初期开始。 陈瑶编著的《课堂观察指导》 ;林高明编著的《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 1、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尔思提出了“互动过程分析”理论,开发了人类互动的12类编码,他的研究拉开了系统的课堂量化研究的序幕。 2、20世纪60年代,美国弗兰德斯提出互动分析系统(FLAS).这是现代意义的课堂互动观察的开始。 3、 20世纪70年代,质性研究方法开始走入课堂观察。 三、课堂观察之行 (1)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扎根理论 研究者针对与自身相关或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不断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加以关联和建构,并将隐藏在资料中的信息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的过程。 它的理论来源于第一手资料,回到教室现场,从教学活动中获取。 1、理论依据 (2)回到事实本身:现象学的理论 故事1: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街上跳绳,我停下,笑着观望了一番。我看着那一次次充满活力的跳动,绳子有节奏地晃动着———这是我记忆中的节奏。 故事2:老师看到丹妮在跳绳,她远离其他孩子独自一人跳绳。因为与丹妮交往一年之久,比较了解她,丹妮的母亲是一位成功的、很具有事业心的女性,想把丹妮培养成一名天才。丹妮按照母亲的意图这样做了,但她的老师却认为她用童年的欢乐换取了母亲的喜悦。观察丹妮跳绳时,注意到她的紧张感,与其他孩子跳绳的轻松截然不同。这种焦虑的神情如同她在面对每一次考试、每一次任务时所表现出的一样。与其说她在跳绳,还不如说她在艰难地前进。 小结: 教育现象学视域中,教师是除父母外,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关注孩子,某些方面像父母,但又与父母不相同。对一个孩子而言,被老师“看到”意味着被承认作为一个存在的人、一个独特的人和一个学习的人。教育现象学为课堂观察提供了理论基础,观察者观察课堂中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情境,然后分析其价值或结果,这种有批判意义的观察,有助于老师自觉有意识地审视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反思今后教学改进的方向。 (3)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乔哈窗口理论” 未知的我 秘密的我 他人不知道 盲目的我 公开的我 他人知道 自己不知道 自己知道 小结:根据乔哈的窗口理论,教师处在盲目的我时,教学和课堂都不在自己掌控之中,这是就容易犯错误,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连自己都不清楚,就更加不用了解说学生和课堂了。其次,要尽量减少“盲目的我”,需要征求他人的看法和意见,接受别人的反馈,从而了解自己,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4)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冰山理论 1958年,西班牙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 1895年,弗洛伊德在《癔症研究》 1932年,海明威《午后之死》 知识犹如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部分是显性知识,水面以下的部分是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实施和原理的知识,主要为“是什么,为什么”缄默知识本质上是理解力和领悟力,表现为是“怎么想,怎么做”。老师在课堂呈现出来的主要是显性的知识,而大量的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缄默知识。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伙伴合作交流,由同伴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指出或纠正自己错误的缄默知识,促使教师从自己的教学思维定势的框框中跳出来。或者通过同伴的帮助,把个人化的、零散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成为看的见的成果。 2、实践探索 分析 处理策略 教师指令 序号 Ⅰ 观察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简表 2 1 3 10 3 13 生 5 5 2 师 有评价 复述 引起质疑 讨论交流 个别 集体 回答 以教师课堂提问为例: 汇总:提问总数15次,分别见上表 课堂问题反应量表 反思: 汇总:提问总数15次,分别见上表 优点:1、对于提问基本上能及时评价,并且评价的方式多样,有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 2、问题的设置有梯度,有些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理解能回答,有些需要交流讨论才能回答。 3、对有些回答教师能作思路上的引领,让学生提出质疑,从而推动学生的深入思考,有一定的思维含量。 缺点:1、问题设置太多,导致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甚至提供的材料无法完全理解,从而影响答题的准确性。 2、教师对学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