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 第四章 油气成因理及烃源岩.ppt

石油地质学 第四章 油气成因理及烃源岩.ppt

  1. 1、本文档共2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地质学 第四章 油气成因理及烃源岩

第四节 有机质的演化与成烃模式 第五节 天然气成因类型和特征 第五节 天然气成因类型和特征 第六节 生油层研究与油源对比 四 油源对比 (1)生物成因气大量生成最佳条件 ①拥有丰富的原始有机质; ②缺氧、缺硫酸盐的还原环境; ③温度低于75℃(最佳35-42℃)和PH值6.5-7.5之间; ④足够的孔隙空间; ⑤较快的沉积速率。 2.生物成因气 三、各类天然气的特征 富含有机质的开阔海沉积物中微生物代谢作用的 生化环境剖面图(据Rice &Claypool,1981) (2)主要化学组成及特点 CH4一般>98%; 重烃气(C2+)含量低,一般<0.2%; 干气,不与油伴生; 干燥系数(C1 /C2+ )>100或数百以上; 含痕量不饱和烃及少量N2 和CO2; δ13C低,一般为-55‰~-90‰; δD低,一般为-250‰~-150‰。 气藏埋藏浅(一般<1500m),浅层为未成熟带,有机质Ro<0.5%。 以腐泥-腐殖型(Ⅱ型)、腐殖型(Ⅲ型)有机质为主。 以白垩系居多(K-Q),其次为第三系和第四系。 3.油型气 ——是指成油有机质(腐泥型和混合型干酪根Ⅰ-Ⅱ1)在热演化过程中达到成熟、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时形成的天然气。主要包括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和热裂解干气。 油型气演化方向:石油伴生气→凝析油伴生气→热裂解气和高度碳化的石墨; 基本特点 重烃气含量大于5%,最高可达40%~50%(湿气); 过成熟干气以甲烷为主,重烃气一般小于2%; 烃气中链烷烃通常含量较高; 碳同位素组成: 石油伴生气,δ13C1 -55 ‰ ~ -45‰; 凝析油伴生气,δ13C1 -50 ‰ ~ -40‰; 过成熟干气,δ13Cl≥ -40 ‰ ~ -35‰; 含汞量小于600ng/m3;(1ng=10-9g) 甲苯/苯一般小于1。 A、石油伴生气 ◆湿气,Ro=0.5 % ~1.2%;重烃气含量高,可达20 % ~50%,C1/C2+小(4~10); δ13CCH4低(-55 ‰ ~-45‰),δDCH4低(-300 ‰ ~-180 ‰); B、凝析油伴生气 ◆C2+较多,C1/C2+小(10~20); δ13CCH4(-50 ‰ ~-40‰),δDCH4(-250 ‰ ~-150 ‰),比石油伴生气偏重。 C、热裂解干气 ◆以甲烷为主,重烃气极少(<1 % ~2%);C1/C2+=(20~100); 碳同位素偏重,δ13C1(-35 ‰ ~-40‰)。 4. 煤型气 ——指煤系有机质(腐殖型干酪根和腐殖煤,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天然气(热演化),称煤型气或煤系气。 煤成气: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是一种特殊赋存状态的煤型气; 煤层气:是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煤系又称含煤岩系,它是指以含有煤层和煤线为特征的沉积岩系; (1)煤型气干酪根显微组分基本特点 a 壳质组:富含氢、腊质(相对),是形成石油烃类,天然气的重要因素。主要来自植物孢子、花粉、角质、树脂、木拴质体等。 b 镜质组:富含氧(1.5~20%),挥发产率中等,不生油或少量生油,主要生天然气。主要由树干、树皮、梗茎、根等含木质素、纤维素成分高,组织经凝胶化形成。 c 惰质组:富含碳(90%以上),氢含量低(<3%),氧、挥发分产率低,生烃能力很小是木质纤维被焚烧或经脱水强氧化后形成。 ——成煤作用的阶段可划分为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两大阶段,前者指高等植物主要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变成泥炭的过程.后者又分为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是从泥炭到褐煤的过程,而变质作用阶段主要是在热力作用下由褐煤依次转变为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和贫煤等烟煤至无烟煤的过程.从泥炭到无烟煤的元素组成如下图所示。 (2)煤化作用过程 在埋藏过程中泥碳到无烟煤的元素组成变化 (据Durand等,1983) 泥炭→褐煤→长焰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 (2) 煤化作用过程 随埋深加大,受压力、温度、催化剂作用 ,泥岩变干。有机质表现为侧键脱落,逐渐缩 合、变质。分为: ① 泥岩→年青褐煤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埋深:一般小于1500m; Ro : <0.4%; 温度:一般≤75℃; 产物:晚期CH4含量增加,整个阶段(CO2为主)。 ② 年老褐煤——长焰煤阶段 埋深:1500~2000m; Ro: 0.4~0.6%; 地温: 一般70~90℃; 产物: 该阶段生气量最多以CO2为主,占天然 气体积70~90%,烃类气体一般低于20%,CH4为主,重烃甚微。 2. 煤化作用过程 ③ 气煤→焦煤阶段 埋深:2000~6000m; Ro: 0.6~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