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通航,走过那些年
中国通航,走过那些年
其实在一个世纪以前,中国人就造出了自己的飞机。然后经历了北洋时期的政府更迭、民国时代的“黄金10年”、新中国的国有化时代、以及最近30年的政策开放,中国通航产业走过了一道曲折而有趣的历程。中国通航从何处开始,未来又会走向何方,这是本专题要探讨的问题。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的航空事业起步其实比美国人只晚了4年。1903年,当得知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后,旅美中国人冯如便决心制造飞机,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1907年,他在美国奥克兰建立了一座飞机制造厂。1909年冯如将工厂移至广州,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并于次年造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此可见,中国的飞行产业与美国基本是在同一时代起步的。
然而到一个多世纪之后的2010年,美国登记在册的通用航空飞机有185000架,通用航空企业服务遍及美国的18000个航空港。而同时期中国注册的通航飞机只有1010架。中美两国的通航发展已然不在同一层次上。起步仅仅相差4年,现在却演变成了全方位的距离,原因究竟是什么?看完中国通用航空一个世纪曲折的历程,或许你会找到答案。
民国通航,一个不错的开端
中国通用航空在它诞生的近百年里,一直在战争、政治的漩涡中徘徊着。
1920年5月7日上午。一位英国飞行员驾驶的亨得利·佩治型飞机从北京起飞,在天津降落。当日下午,这架飞机又成功返回北京。这一来一往,创造了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的首飞记录。到1921年,当时北洋政府成立了国有航空线管理局,规划了25条全国航线,并准备尽快开通京沪线。不过由于北洋政府军阀倾轧、财政紧张,最终只有京津线一直在运营。
到了国民党主政的民国时代,南京政府非常重视航空业在经济建设上的价值。1930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航空测量队。这个航空队的主要工作是军事测绘,但也承担水利、铁道、地质等部门委托的民用测绘工作。1931年,浙江省水利局租用了一架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梅塞施米特M18-D型飞机,专门负责钱塘江支流浦阳江的航空测绘。不久,铁道、地质等部门相继组建了自己的航测队伍。这一时期,通航对于采矿、交通、水利等产业做出了很大的??献。在30年代年欧美金融危机的恶劣大环境下,民国政府创造了年工业增长近8%的“黄金建设10年”。到1937年,全国已经拥有航摄飞机12架。可以说,中国通航事业在这一阶段有一个不错的开端。只可惜,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刚起步的通航事业遭遇了彻底的停滞。
国有化的天空
从1949年到1978年,通航发展基本上是一部飞行国有化的历史。这30年间,遨游在天上的所有飞行器都是国有性质。新中国成立后直至“文革”前,国有化的通航产业白手起家,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在同一时期的美国,通航也进入了一个爆炸性的增长期。私营航空公司的竞争、巨富们纷纷成为私人机主、二战飞行员变身私人飞行爱好者,这三股潮流促进美国通航进入黄金期。而此时中国通航的主要力量来自政府投入。
这一阶段中国也有“独立的飞行者”。所谓“独立飞行者”,他们是国家为了航空体育运动培养出的飞行人才。他们不同于军事、民航的飞行员,而是属于运动员身份。这些独立飞行者的主要任务,是参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飞行、跳伞、滑翔机、热气球等天空竞技比赛。但他们全都经过了航校较为全面的培训,大多都是非常优秀的飞行员。“当时国家大力支持航空体育运动,很多航空运动学校也在那时相继建立,其中的一些航校到今天还在招生。那个年代,我们每年都要参加很多国内外的比赛、交流活动。飞行总时间远远大于现在。”现年76岁,上世纪50年代学习飞行的老通航人黄树年向本刊回忆道。
事实上,像黄树年这样的老一辈飞行人在80年代都成了中国通航事业的主力军。文革结束后,黄树年被从他插队的农村召回来,走上了飞行教员的岗位。“从80年代至9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尤其是工业、能源等领域,所以运输航空需求大、利润高,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支持。”黄树年记得,当时他教出来的大量飞行学员都被抽调到航空运输领域,而通用航空在1995年期跌入了最低谷。
从通航到私人飞行
“事实上,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经济增长,思想解放,人们的自我意识增加了,很多私人领域的消费追求、个性化需求,都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快速发展的。这就是随后通航产业触底反弹的社会背景。”黄树年认为。
1996年民航局出台了《关于发展通用航空若干问题的决定》,制定了通用航空发展步奏。同年,国家民航局允许进行“私人飞行执照”培训。而此时黄树年看到了通航产业的机遇,辞去公职,奔赴海南创建了一家通航公司。之后,随着私人飞行渐渐起步,他又同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北京轻骑兵飞行俱乐部”。“当时的飞行审批也很繁琐,但是当局视空域为重要资源的意识还很薄弱,更不会与民争利,所以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