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棉花黄萎病菌
棉花黄萎病菌
摘要:棉花黄萎病菌是由境外引入的一种植物病菌,尤其是对棉花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产量的影响正在逐年加重。国内已经对该菌作出了大量研究,而且不同地区的该病菌有其不同的特性及致病性。棉花中还未发现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但可通过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处理。
关键字:大丽轮枝菌 菌丝 菌核 致病 木霉菌 生物防治
温度 培养 防治
中文名:棉花黄萎病菌
拉丁文名: 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Verticillium 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
门:真菌门
亚门:半知菌亚门
纲:丝孢纲
目: 丛梗孢目
科:丛梗孢科
属:轮枝孢属
原产地:美国弗吉尼亚州
入侵地:80年代末,发病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的478个县(市),93年发病面积达270余万hm2
寄主:棉花黄萎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寄主植物达250种以上。
形态特征:大丽轮枝菌培养基上形成大量黑色微菌核。微菌核近球形。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分生孢子无色,单孢,长卵圆形
菌落类型
根据培养基中菌落的特点,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3种培养类型,江苏省菌丝型菌株占45.5%.早期分离鉴定出的落叶型菌株Vi51和VDs属于菌丝型,用于棉花品种抗病性病圃鉴定的菌株BP2属于中间型菌株.液体培养时,菌丝型菌株培养液的颜色呈淡黄色或黄绿色.苗期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型菌株与中间型菌株BP2相比,表现出发病早的特点.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的作用以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以及二株未知种名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p.)为供试菌,采用对峙培养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作用,并研究了四种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对峙培养中,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木霉菌产生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可以强烈抑制棉花黄萎病菌生长,明显降低其菌丝干重,并具有热稳定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木霉菌丝在棉花黄萎病菌丝上平行或波浪式生长且棉花黄萎病菌丝出现细胞原生质浓缩和菌丝断裂等现象。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
从湖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得到6个黄萎病菌代表茵株和3个时照菌株.分别在22、25、28、30和335种温度下将这9种茵株置于PDA平皿上培养,得到了不同培养性状的茵落.大多数茵系在25生长较快,22和28其次,30生长较慢.33下不生长或生长很缓慢,在30下各菌株产生的黑色素比例均比25下产生的低,其中以对照菌系T9降低最多.但将30下培养的T9转入PDA固体培养基后置于25下培养时,其仍能恢复产生大量的微茵核,黑色素比例回升.高温期所分离得到的HBV12、HBV25和HBV29白色-棕褐色菌系,在22和25下培养后不能产生微茵核,而是形成念珠状休眠茵丝体.对上述9个菌株的致病力分析表明,与25下相比,30下培养的菌株大多数致病力降低,由此可初步判断湖北省存在耐高温的较强致病力菌系.江苏省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研究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5,(2);
4. 孟 娜,汤 斌,欧阳明,王岚岚,刘海涛木霉菌对棉花黄萎病菌拮抗的作用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 88-088? 金利容不同温度下棉花黄萎病菌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初步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74-04;
6. 简桂良,邹亚飞,王天存,等.不同强度温度刺激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J].棉花学报,2003,15(2):83-86 PULLMAN G S,DEVAY J E.Epidemiology of Verticillium wilt of cotton:Effects of disease development on plant phenology and lint yield[J].Phytopathology,1982,72(5):554-559;
8.任长顺.木霉菌和番茄叶表主要微生物间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20(5): 232-232 田秀明.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类型和生理的关系[J].植物保护,1995,21(3):8-10石磊岩,王波,文学.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类型分化及培养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1993,20(3):247-25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