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doc
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中外比较研究
犯罪新闻(CrimeNews)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门类,由于其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监视社会的传播功能,因而得到了国内外媒体和受众的特别关注。犯罪新闻报道的话题主要是“警察和安全、司法、腐败和恐怖主义,以及个人犯罪,而且包括对各种各样的犯罪行为的报道:街头犯罪、恐怖主义、腐败、毒品以及经济犯罪”①。这类新闻题材由于现场感和纪实性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或者迎合了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收视欲望。所以,犯罪新闻报道往往具有较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根据一份美国关于1990~1996年各大新闻网的十大新闻主题调查中,犯罪新闻报道比其他形式报道多得多,超过经济和健康的报道。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记者因为报道犯罪新闻,引发侵害名誉权的诉讼,被告上法庭,引起新闻学界和法学界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从法学学理的角度剖析中外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期望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总体来看,犯罪新闻报道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和处理方式,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两大法系有着明显的不同。我国是大陆法系的国家,所以把侵害名誉权行为分为诽谤和侮辱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犯罪新闻报道都容易涉及,因而引来新闻官司。而在英美法系国家,侮辱归纳在诽谤的范畴之内,犯罪新闻报道与名誉权的冲突方式除了诽谤还有一种,故意的感情伤害。下面就分别论述之。
一、诽谤(Libel)
根据一般的解释,所谓诽谤指的是恶意的评议。但在法律立场上,各国对诽谤行为的构成,各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在英国,诽谤被定义为“可以使公民受到憎恨、嘲笑或藐视的表述”,“使公民在思维正常的人中对他的评价降低的表述”等。③在美国,诽谤的代表性定义有多种。美国最高法院为诽谤所下的定义是:“诽谤乃对于尊严之损害,如无其他正常原因,而故意刊布有害于某个人记载,此种记载又为虚伪的、或对他人属实,而对此受害人个人则否者,亦应负一般的违法责任。”纽约州刑法第1340条规定:“怀有恶意出版文字、印刷品、图片、画像、标记或者其他非口头形式的物品,使活着的人或对死去的人的记忆受到憎恨、藐视、嘲笑或指责,使他人受到孤立或有受到孤立的倾向,或使他人或任何公司、社团在经验或职业上的名誉有受到损害的倾向,皆为诽谤。”④
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法律对“诽谤”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不出乎美国法学(American Law Institute)汇编的《民事侵权行为重述》这样的定义:“传播某种信息,这种传播倾向毁损他人名誉,以至于降低社会对他的尊重度,或阻止第三人与他产生关系,即为诽谤。”⑤
英美等西方国家对诽谤分为书面诽谤(Libel)与口头诽谤(Slander)两种,二者以是否具有永存性及可见性为分野,报纸诽谤属于前者。广播和电视所造成的诽谤本属于口头诽谤,但因为其影响力巨大,各国法律多数将其视为书面诽谤。
按照英美法系,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有三个⑥:
1.损害名誉(defamation)。损害名誉就是伤害他人名声致使降低他在社区中的威信或
者使第三者不敢同他交往。例如,暗示某人犯有罪行,暗示某人有令人厌恶的疾病、破坏他人信誉、暗示某人有淫荡行为、暗示某人缺乏智力等等。
2.公布(publication)。所谓公布,通常就是公开诽谤材料,这就容易激怒被诽谤者,从而很可能激起破坏治安的举动。因此,诽谤罪侵犯的不仅仅是他人的人格名誉,而且是社区的安宁。所以,诽谤罪常常被纳入妨害公共治安罪的范畴。公布的方式,既可以是持久性形式,如用文字(书写,印刷)、图画、摄影等;也可以是非持久性形式,即语言或者动作等等。
3.恶意(malice)。作为诽谤罪构成要件的恶意,同杀人罪中的恶意概念大致相似。在法律意义上,恶意就是故意地实施损害他人的非法行为的心理。在诽谤案件中,恶意就是故意公布损害他人名誉的材料的心理。
与直接诽谤相反的含沙射影也可能成为诽谤。请阅读下面这则摘自《波士顿记录报》(BostonRecord)的新闻报道:
此间的退伍军人医院怀疑,39岁的乔治M佩里死于慢性砷中毒。联邦和州当局现正在调查佩里的死因。
乔治佩里去年6月9日死于退伍军人医院,这是他第10次被送进医院,入院48小时后,佩里死亡。??乔治居住在康涅狄格州的弟弟来参加他的葬礼,并在此逗留了两天,大约一个月后,他也相继死去。大约两个月后,9月,乔治的岳母、前来陪伴女儿的74岁的玛丽F莫特太太也死了。她的遗体被火化。
这则新闻写得很模糊,阿瑟在拜访原告之后死了,原告的母亲“也死了”,她的遗体又被火化了。文中的暗示是:原告佩里夫人谋杀了她的丈夫、她丈夫的兄弟和她自己的母亲。这则报道使《波士顿记录报》的发行商赫斯特公司赔偿了2.5万美元。⑦
大陆法系国家则把诽谤和侮辱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区分,大多数学者认为,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