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清代绿营兵制缺陷
论清代绿营兵制缺陷
【摘 要】绿营兵制是清朝的国家兵制之一,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镇压农民起义方面有着重大的表现,因此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即便如此,这个兵制还是有自身的缺陷,而且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绿营在清代晚期的衰败。本文试图从一些史料进行分析,以找出绿营缺陷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关键词】清朝;绿营兵制;缺陷
一、绿营兵的起源
绿营兵的组成人员主要是汉人,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洲贵族击败了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是由于当时的八旗兵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清政权既要保卫京城,又要去攻城略地,这样一来,除了京城以外,其他地方的兵力并不是很多。而当时的汉人出于对满族的仇视,纷纷起兵反抗满族的政权,如此少的军事力量对于统治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清廷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和笼络汉族势力的需??,不得不征用汉人组成军事力量来维护统治。这就是康熙皇帝所说的:“自古汉人逆乱,亦惟以汉兵剿平,彼此岂有满兵助战哉!” [1]
早期的绿营是在招降原有明军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起初并没有定额,直到康熙二十五年才有了稳定的总额。后来的时候绿营的兵力基本上变化不大,除了遇到战争等情况时才会大量的招募新兵。
绿营兵在其组建初期,有较强的战斗力,在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部反动贵族噶尔丹叛乱,绿营兵都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营兵也渐渐的丧失了战斗力,变得腐朽起来。
二、绿营兵的缺陷
1、士兵编制的缺陷
其编制主要如下:总督(督标约2至5营)→巡抚(抚标约2至3营)→提督(提标约3至5营)→总兵(镇标约2至5营)→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
在这些以下的主要就是千总,把总等低级武职。
绿营兵的基本单位是营,但是营却没有固定的兵额,经常根据战事的需要和防守地方的重要性而分配,人数在200至1000之间。从绿营的编制来看,提督所辖的提标是一支兵力最集中和机动的部队,但是营以下的军队就不是这样了。绿营兵在营的下面设汛塘哨卡等单位,每个单位都要分配一定数额的军队,分散驻守。
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为了维持地方上的治安和防范农民起义,就需要将很兵力分散到地方上去,从而震慑地方的反抗。而且绿营士兵不仅仅充当暴力机器的功能,而且还承担看守仓库,防护堤坝,协拿罪犯,设卡抽税等功能,这也需要大量的兵力。另外,清朝是满洲贵族为主导的朝廷,无论从民族偏见上来说,还是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越分散的兵力更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因为它可以防范地方上强兵悍将的割据局面出现,也可以随时镇压汉人的反抗。
我们可以引用一个例证来说明绿营兵分散性的概况。1841年,盛京将军耆英奏:奉天“所有各城额兵,多则七八百名,少则三四百名,东西各路一二百名不等。省城西额兵五千二百余名,其中各项差徭繁多,在在需人。又边外卡伦,看守围场堆拔等项,每年共需兵九百余名,均应按季轮流派往”。 [2]
我们从这里可以发现,清朝的军队其实是兼“警察,内卫军队,国防军三种职能”, [3]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有效的集中和调动部队,也没有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更由于清朝军队的调动权在于皇帝,兼之清朝的交通情况十分落后,而当时也没有电报等通讯设施,战争所在地一般离北京朝廷又很远,皇帝往往不知道或者来不及知道战事的真实情况,而地方督抚一般不敢擅自调动军队,必须得等到皇帝的旨意下来才行,于是便出现了瞎指挥或者指挥不灵的现象,丧失了战斗的先机。整个军队的灵活性不如英军,因为英军可以随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直至打到南京,而清军不是尚未集结就是在赶赴战场的路上,等到战役结束后才到达,这时候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2、士兵的招募和粮饷制度及缺陷
2.1招募制度的缺陷
清朝招募士兵的制度其实也是一种招募制。绿营兵的招募对象主要来自兵户中的子弟,同时也招募社会人员和其他各色人等,特别是战事紧张的时候。但是“一旦加入兵籍,即终生为兵,不得脱籍”,“绿营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出缺,即以余丁拔补,余丁不足乃募于民”。 [4]但是在实际操作上,绿营子弟补兵并不是那么轻易的,因为绿营子弟的数量是不断增长的,而兵额的数量则有限。这样一来补兵就成了一种可以获利的事情。因此在实际过程中必须请托才能有机会补兵,并不是所有的“余丁”都可以补兵。[5]
由于清代士兵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除非万不得已是没有人愿意去当兵的,所以招募的士兵很多是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乾隆年间就有人指出: “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堕,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 始肯入伍……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6]这样的军队的军纪是非常差的,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各省调赴广东的军队,“沿途劫夺, 诉之领兵官,无从查问,甚至指骂官长,捶挞贫民,将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