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砂茗壶考
紫砂茗壶考 于川著
目录
第一章 中国茶艺与茶具艺术的渊源
一 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二 中国的茶艺
三 茶艺的物质衍生物──茶具
第二章 紫砂茗壶的起源
一 陶都宜兴
二 宜兴紫砂茗壶的发端
三 奇异的紫砂
第三章 紫砂茗壶的成型和焙烧
一 紫砂茗壶的制作工具
二 紫砂茗壶的成型
三 紫砂茗壶的焙烧
第四章 紫砂茗壶的发展历史及名家名壶
一 明中叶以前的创始期
二 供春时代的确立期
三 时大彬时代的成熟期
四 陈鸣远时代的光大期
五 陈鸿寿时代的士人参与期
六 顾景舟代表的重光期
第五章 紫砂茗壶的造型艺术
一 紫砂茗壶造型的实用性
二 紫砂茗壶造型的艺术性
三 紫砂茗壶造型中的纹线
第六章 紫砂茗壶的装饰
一 缤纷的泥色
二 紫砂茗壶的刻画
三 紫砂茗壶的加彩
四 陶塑
第七章 紫砂茗壶的鉴赏
一 不让金玉的紫砂茗壶
二 紫砂茗壶的鉴赏
三 紫砂茗壶的作伪
四 历代紫砂名家的款识
附录一
历代壶艺家名录(按年代顺序排列)
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
第一章 中国茶艺与茶具艺术的渊源
一 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任何器具的成因总离不开其使用载体的需求,比如餐具之对于饮食,酒具之对于斟酌,文具之对于书写,而茶具的出现则是和饮茶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本书的开篇处,我们大有必要把我们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精粹之一──茶和饮茶的历史自豪地回顾一番。
众所周知,茶是发源于我们中国的。
茶树原产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属山茶科山茶属。目前,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多种,而在我们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今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已发现的山茶属约有100余种,而仅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特别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
植物学的发现和印证之外,从我国浩繁的历史典籍和民间传说中,也可以找到大量有关茶源自我国的记载。
相传在上古时期,神农氏就发现和品尝过茶,《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是“茶”,因为当时的汉字中,尚未有“茶”字,古“茶”字,多作“荼”,亦有称作“荼草”、“选”、“皋芦”、“诧”、“姹”或”茗“等。类似的记载在《史记·三皇本记》、《淮南子·修务训》等古籍中也出现过,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中晚期就已经发现和开始利用茶了。
到了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初年,人工种植茶树已在我国的四川等地发展起来。东晋人常璩在其撰写的《华阳国志·巴志》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述:“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可见在当时已经把茶当作贡品。书中又说:巴蜀一带“园有芳蒻香茗”,说明当时已有人工种植茶树出现。
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已经开始出口,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对外贸易的国家是今天的土耳其。随着我国与周边各国的交往,以及丝绸之路的向西延展和近代贸易的促进,茶逐步走向了世界,而今已经成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中饮用人数和数量最大的一种。至今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有关“茶”的读音基本都是源于我国的粤语和闽南语中“茶”的读音。
茶作为一种清爽的饮品,一经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就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其超凡的功效使人回肠荡气,温馨肺腑,唐人卢仝曾写下一首著名的咏茶诗,全面地概括了饮茶的妙趣: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文明的一支奇葩,而随之兴起的各种有关于“茶”和“饮茶”的艺术形式则给这支奇葩又增加了几分艳丽和妩媚。
二 中国的茶艺
有了茶,于是有了茶具,有了茶艺,而茶艺的形成又促进了茶具的发展。
中国人发现和利用茶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自有记载的茶事活动开始,也已三千多年。茶这种源自民间的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