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防治原则部分病例;治病求本与标本缓急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许学士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的加当归、黄芪。翌日脉尚尔,其家索发汗药,言几不逊,许忍之,只用建中调营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古今医案按·卷一伤寒》 按:本案病伤寒而本虚标实,许叔微以其“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知元气衰弱之里虚已急,不堪发汗,故乘“谨察间甚,以意调之”之原则,先治其本虚之急,然后再发汗解其在表之实。由此可见处理标本缓急关系,不能一律以“急则治其标”论之,本急者亦需先治其本。;协调阴阳,扶正祛邪 “谨查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龚子才治一人,头痛发热,憎寒身痛,发渴谵语,日久不汗出。以大梨一枚,生姜一块,同捣取汁,入童便一碗,重汤煮熟食之,汗出如水,即愈。”《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按:本例伤寒邪气稽留日久不去,耗伤津液,故发渴、谵语、不出汗,用梨汁、姜汁童便养胃阴生津液,不发汗而汗出如水,即扶正以祛邪而取效也。 ;因时、因人、因地制宜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1945年夏天,成都大雨连绵,街巷皆积水,老弱小孩,日夜坐在床上,不敢下地。将近立秋,小孩发烧,麻疹皮下隐伏不透,宣透无功,诸同道为之苦闷,我亦苦闷,昼夜深思如何解此苦疾。默思二三日夜,恍然有悟:暑季多雨,热从湿化,按湿温法通阳利湿,俾湿开热越,疹毒豁然而出,热退神清而愈。”《蒲辅周医疗经验·麻疹的治疗经验》 按:麻疹初起,必须宣毒透疹,但如何透发疹毒,则需因时制宜。蒲老根据时当长夏暑天,成都气候湿热的特点,用通阳利湿法治疗而获显效,由此足以证明祖国医学之宝贵理论之细微,亦说明辨证论治疾病时必须因时制宜,灵活施治,才能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而或良效。;正治与反治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丹溪治一老人??因内外挟外感,自误汗后,以补药治愈,脉尚洪数。朱谓洪当做大论,年高误汗后,必有虚证。乃以参、术、归、芪、陈皮、甘草等。自言从病不曾更衣,今虚努进痛不堪,欲用利药。朱谓非实秘,乃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以肉汁粥、锁阳粥,浓煎葱椒汤浸下体,下软块五六枚。脉大未敛,此气血未复,又与前药二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烦苦,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至,倍参芪。服二日,小便通,至半月愈。”《名医类案·秘结》 按:此即运用补益脾肾方药,塞因塞用以治疗二便不通病证之显例。临床上对于气虚大便秘结,无力排出而虚坐努责者,可用补中益气汤重加白术、枳壳以获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乙酉四月二十三日,施,二十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之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渣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八月初二日,前方服过六十剂,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以护阴:大生地五钱,麦冬(不去心)四钱,五味子二钱。”《吴鞠通医案·虚劳》 按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方治虚劳不足,为《金匮要略》首先提出而明清医家所喜用,盖小建中汤补中健脾,温养营卫气,既乘“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又合《理虚元鉴》治虚劳证“凡阳虚为本者,其治之有统,统于脾也”之论。 ;“以情胜情 喜胜悲” “息城司候,闻父死于贼,乃大悲哭之。罢,便觉心痛,日增不已,月余成块,状若覆杯,大痛不住,药皆无功。议用燔针炷艾,病人恶之,乃求治于戴人。戴人至,适巫者在其旁,乃学巫者,杂以狂言以谑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结块接散。戴人曰:《内经》言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又云:喜胜悲。《内经》自有此法治之,不知何用针灸哉?适足增其痛耳。”《儒门事亲卷七·因忧结块一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王,二二。此少壮精气未旺,致奇脉纲维失护。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今纳谷如昔,当以血肉充养。牛骨髓、羊骨髓、猪骨髓、茯神、枸杞、当归、湖莲、芡实。”《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按:观《临证指南医案》,叶氏治精血亏虚之证,多用血肉有情之品,颇具特色。其中书中虚劳篇万氏病案后按语云:“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无情之物为补益,声气必不相应。桂附刚愎,气质雄烈,精血主脏,脏体属阴,刚则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潜法,潜阳坚阴,用知柏苦寒沉着,未通奇脉。余以柔剂刚药通奇脉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叶氏之论,可谓有得于“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经旨,又能引申发挥者。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