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是一门“自觉艺术
语文是一门“自觉艺术
语文是一门“自觉”的艺术。许慎《说文解字》言:“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寤,寐觉而有言日寤。”这里的“自觉”,是指“自能感觉、自会察觉、自主品觉、自行悟觉、自可醒觉”等意思。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知与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只有引领学生走进“自觉”的语文,放手让学生“自感自悟”“自品自觉”,学生才能亲身体验、切身体悟到语文的无限魅力,才能获取语文学习的成功与幸福。
一、非常讲坛:让学生“自觉”展示形象
多年来,我的语文课一直保留着一个经典环节——“非常讲坛”,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课堂环节。每天语文课前三分钟,安排一名演讲者(全班同学按音序先后出场),站在讲台前,向大家汇报自己的观察思考与阅读成果。不同的学期,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演讲主题,诸如“告诉你一个真正的我”“我的学习制胜法宝”“高考文学名著人物品读”“古今经典诗词赏析”“说说我眼中的×××”“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常识”等系列。学生兴致极高,参与积极,准备充分,表现尽力。演讲之后,一般还要随机抽点一两名同学进行现场点评,这也是很多学生乐于展现的一个平台。
由于是主题系列开放式演讲,学生多会在这一难得的展现平台,努力表达一个新颖的、成熟的、才情的自我,因而也不断有经典演讲作品呈现。例如“高考文学名著人物品读”主题系列,由于“自觉”的多样性,林黛玉的形象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如朱雪莹同学《我喜欢林黛玉》:很多人不喜欢林妹妹,认为她矫情、娇气、小肚鸡肠、神经质,但是,我却喜欢林黛玉,因为她不似宝钗般心机深重,不似湘云般草率鲁莽,不似迎春般懦弱,不似惜春般执拗,不似妙玉般孤傲,不似熙凤般贪婪,不似可卿般妖娆,不似李纨般腐朽……她纯真、烂漫、敏感、细腻、浪漫、真诚,敢于面对自己的心,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
而张倩同学《我眼中的林黛玉》则认为:林黛玉其实是一个性情率直、极具个性,却又偏偏多愁善感的矛盾结合体。她性格直爽,天真率直而生性孤傲,有什么说什么,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她藐视封建礼教,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做官为宦,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账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己。
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汇报演讲,几乎每天都在呈现。如此,每一届学生高中三年下来,精彩演讲录都能聚成厚厚一大本,稍作排版,打印装订,制作一个漂亮的封面,一本本“非常讲坛”成果集便呈现了:《高考文学名著人物长廊》158页,15万字;《古今经典诗词赏析》105页,9.5万字;《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常识》117页,11.8万字;《我的学习制胜法宝》102页,8.8万字,等等。学生毕业了,演讲录存进档案馆,供后来的学生参观、学习,也供毕业回母校的学生翻阅、回忆。更为有意义的是,高中三年,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展示,相互借鉴,收获了知识,积累了快乐,存储了幸福,增进了友谊,提升了智慧。
二、探究擂台:让学生“自觉”解读文本
我的语文课第二个让学生喜欢的环节是“探究擂台”。这是一个课堂对话与讨论的环节,主要适用于阅读教学与作文讲评。比如面对同样的文本,学生通过“自觉”式的阅读,自主领悟文章的内涵与优美,自主体验思想情感释放的快意,小组成员充分开放地对话与交流,因而便会产生“自觉”的文本解读。几乎每一篇阅读文本,都可以设置“探究擂台”环节,让学生“自觉”解读文本。
例如《雷雨》中周朴园到底是不是虚伪的,你如何看待《项链》中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你怎样理解《老王》中的“愧怍”,《听听那冷雨》中“冷”字的含义,《边城》中翠翠的爱情观,等等。
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时,我曾给学生提供了如下学习目标。
1.研究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意图。
2.研究作者在文本中寓含了哪些观点态度。
3.研究本文的论证结构与论证思路。
4.研究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研究这篇文章的语言富有哪些意蕴。
6.研究这篇文章的观点所具备的现实意义。
7.研究教材三组图片包含的意蕴。
8.……(自主确定其他研究主题)
我要求各小组自选一项学习目标,也可依据文本自主确定其他学习目标,然后运用信息检索、分析比较、整合归纳等方法,研究相关论题,选派代表汇报研究成果。此举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探究文本的兴趣,学生的汇报争先恐后。个性鲜明,兴味盎然,气氛热烈。
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时,为了激发学生“自觉”的探究力,我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深入阅读文本,小组讨论,正反探究,写下你的观点和文本依据,要求“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据”。
1.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着墨很多的看藤叶的琼珊,还是着墨较少的画藤叶的贝尔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