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徽派建筑形成因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徽派建筑形成因素

浅析徽派建筑形成因素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安徽的地理环境、建筑材料、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精神意识和文化氛围等徽派建筑形成的主要条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徽派建筑,形成条件,特征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珍贵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历史的黟县西递(图1)、宏村(图2)两处古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徽派建筑已成为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图1)   (图2)   任何一个建筑流派的形成最初都是从实用功能开始的,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形式,地方建筑材料是建筑结构的基础,经济和文化则是建筑流派得以发展的物质支柱和精神支柱。徽派建筑也不例外,安徽的地理环境、建筑材料、经济状况、社会形态、精神意识和文化氛围,是徽派建筑形成的主要条件。   1、地理环境条件   徽州地区历史上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因处于崇山峻岭中,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山越”。徽州古代居民多散处,遇有战事,则集中到山头上扼守。山越人平常所居住的“杆栏式”房屋,是以竹、木为骨架,以茅草盖顶。时间一长,便干燥开裂,只得拆除重建,颇为费事。自晋以后,随着中原士族大量的入迁,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山越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建筑形式直接体现出来。早期的徽派建筑仍保留有“杆栏式” 建筑的特征,一层矮小,楼厅宽敞,楼上厅室作为日常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后来,随着砖墙防护的安全性和排水系统的通畅,以及室内木板装修的防潮作用显现,徽州民居的建筑逐步演变为一层高大宽敞、楼上简易的形式。另外,徽派建筑外观特色之一——白色石灰粉墙,也是由于皖南山区的潮湿度所导致的,是出于防潮功能的需要。石灰粉墙,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以保持建筑物墙体的干燥度,使墙体不致于因雨水的冲刷而坍塌。由此而形成的粉墙黛瓦的建筑形态,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了如诗如画的建筑景观和人居环境。   2、建筑材料条件   徽州多山,林木资源丰富,为木构架形式的房屋提供了优良的建筑材料。走进徽州古村落,走进祠堂或民居,就能发现梁架结构具有的共同特点——用料硕大,特别是横梁,因其粗壮,俗称“冬瓜梁”(图3),又因其形如新月平卧,雅称“月梁”,通体显得异常恢宏壮美。立柱用料也颇雄大,或圆或方,向上多有收分,显得雄而不笨。         图3   徽派建筑外观最引人注目的是马头山墙的建筑语言,这种建筑形式是将房屋两侧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顺坡屋面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建筑材料,又使山墙面高低错落,富于变化。马头山墙这一建筑形式在徽州的出现始于明代,目的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由于徽州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稍有不慎即引发火灾,在建筑密集区,更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明弘治癸亥(1503年),广东博罗人何歆就任徽州知府,为了解决府城及城乡的火灾损失,他经过实地考察,下令采取措施,以五家为一组,建造高出屋面的山墙,以阻挡火势。后来事实证明,建筑封火墙,对减轻居民密集区的火灾损失大为有效。于是,后来居民建造房屋的时候,都自觉地将房屋两侧的山墙建成具有封火功能的墙面。除了防火的实用功能之外,跌落起伏的马头墙冲破了一般墙面的单调,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图4)。         图4   3、经济状况条件   在古代陆路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水路交通是比较便捷的。徽州一府六县中,最先走出去经商的是祁门人。因祁门水经浮梁入鄱阳湖,经长江流域可转贾四方,甚是方便。唐代,徽州茶叶主要从浮梁出口。南宋建都浙江临安以后,徽州因其地利,新安江流域的水运日益活跃起来,徽商也逐步形成势力。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道光年间的百余年时间内,是徽商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经商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商业资本,徽商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徽商的活动范围极其广泛,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足迹,甚至发展到海上贸易。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广泛流传着“无徽商不成镇”的谚语。徽商经营的行业以利润高的盐、典当、茶、木为最多,次则粮食、棉布、丝绸,其他则无业不营,商业资本已达到惊人的程度。清代两淮八总盐商,徽商就占了一半,以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发出“富战徽商,朕不及也”的感慨。徽商财雄势大,显赫一时,对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城镇建设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徽商敛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也影响了建筑的风格。徽商所引发的村镇大规模建设,使徽派建筑在形式上更具广泛性,功能上更具全面性,装饰上更具艺术性,内涵上更具文化性,将徽派建筑工艺发展到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