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遗传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doc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孤独症的遗传础及其致病的机制研究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已有的研究显示,孤独症具有高度的临床异质性由于缺乏的疾病相关生化、病理、影像学等指标,孤独症的诊断均以行为障碍为依据。目前国际上孤独症诊断评价的最佳被认为是ADOS和 ADI-R,但在国内并未被推广。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不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孤独症的遗传度高达90%。近年来,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连锁分析、GWAS、全基因组CNVs研究,已鉴定了多个相关的位点和易感基因,但由于孤独症的异质性,这些位点或基因很少能够被重复验证。此外,即使是已经发现的遗传变异,也只能解释10-20%的患者。环境因素也孤独症的主要病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至今尚未发现确切的与孤独症发生有关的环境因素。最近几年,关于孤独症的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对多个孤独症高度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表明,神经发育、神经元可塑性、突触连接功能的异常是孤独症发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但总体而言,关于孤独症的机制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易感基因通过什么机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所包含的调控机制是什么仍然是当重大问题。 1、孤独症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显示,孤独症的易感基因很难被重复验证。孤独症缺乏有效的疾病相关生化、病理、影像学等及临床亚型分类,孤独症易感基因研究中入组样本实际存在较大的较复杂染色体异常CNVs、罕见基因变异、GWAS发现的常见变异等均与孤独症有关。尽管近年来孤独症的遗传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将所有已发现的遗传因素合并起来,也仅能解释10-20%的孤独症患者。因此,进一步鉴定孤独症的易感基因、确定不同类型变异在疾病发生中的贡献度仍然是阐明孤独症遗传学基础的重要问题。通过鉴定孤独症临床内表型易感基因2、孤独症的机制:已有研究,神经发育、神经元可塑性、突触连接功能的异常似乎是孤独症发生的重要。然而,研究孤独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神经元的生物学改变。在疾病发生中还有些分子、通过什么和调控机制来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尚属未知。此外,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合适的孤独症动物模型,从而了疾病的研究。因此,在准确鉴定孤独症易感基因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模型和策略开展神经生物学研究是阐明其的关键。 (二)主要研究内容孤独症的研究现状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科学假说:孤独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与其相关的遗传基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SNPs等常见变异为代表的潜在背景基因,另一类是以染色体异常、新发CNVs和罕见基因突变等为代表的主效基因。两类基因是疾病发生共同的遗传基础,并且在环境因素以及表观遗传异常的作用下造成神经发育、神经元可塑性、连接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孤独症表型的出现。 图 研究假说示意图 下四个方面: 1、鉴定孤独症的临床表型和内表型:未发现特定孤独症病理学特征,目前的诊断依赖ADOSADI-R等行为学量表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不同,孤独症高度的表型异质性临床诊断。本项目将充分发挥项目组临床实践和,在建立孤独症临床和遗传资源库的基础上,详细鉴定孤独症的临床特征,特別注重孤独症患儿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并利用生化、电生理、脑成像等技术发现潜在的内表型,建立孤独症等表型和内表型数据库,为诊断提供客观指标,为的病因学研究、特别是基于特征表型的样本入组提供科学支撑。 2、孤独症的遗传学基础研究:过去近十年的遗传学研究已鉴定了数十个孤独症易感位点或基因,并在某些基因中发现了高致病效应的罕见突变。孤独症的遗传度在90%以上,但已发现的遗传因素只能够解释10-20%的患者,因此孤独症的遗传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阐明。而且由于孤独症高度的表型异质性,针对某种临床亚型或内表型的遗传基础也很少有人探究。本项目将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寻找孤独症的常见变异,通过全基因组CNVs扫描以及外显子捕获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寻找孤独症的罕见致病变异。在研究基础上,依据临床亚型或内表型进行分组,开展基于临床亚型或内表型的GWAS孤独症易感基因。 3、孤独症的分子发病机制研究:由于遗传基础不明,缺乏合适的细胞和动物模型,孤独症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本项目将利用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前期工作已发现的和本项目新发现的部分易感基因开展研究,鉴定孤独症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同时,选择几个高度相关的易感基因构建敲除、点突变敲入或过表达小鼠和果蝇模型,确定这些动物模型中神经发育、神经元可塑性、连接功能行为学变化,预测相关基因在神经发育突触功能中的作用,以阐明孤独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此外,由于孤独症多基因遗传背景,单个基因变异无法构建符合孤独症行为学特征的动物模型,本项目拟利用最新的染色体工程技术,以发现的疾病相关CNVs为目标,探索构建孤独症的小鼠模型。4、孤独症的分子调控网络和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孤独症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说明多种病因(遗传、环境、表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