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留法时期生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小平留法时期生活

邓小平留法时期生活   1920年10月21日,邓小平和族叔邓绍圣等20多名中国学生,由华法教育会安排,来到位于巴黎西北部的巴耶(Bayeux)中学读书。巴耶地处法国诺曼底大区,历史文化非比寻常。早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以继承王位为借口,从巴耶渡海征服英国,加冕为英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举世闻名的诺曼底战役打响,联军解放法国的第一座城市就是巴耶。   此时,二十多个中国学生的到来,打破了小城的宁静。第二天,《巴耶日报》发表了一条题为《中国学生到巴耶》的报道。邓小平多年后回忆:“学校待我们像小孩子一样,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那是一家私人开的学校,没学什么东西,吃得却很坏。”邓小平在巴耶中学读书的时候,虽然省吃俭用,但终因携带款项不足,绝粮断炊,最后不得不离开学校。邓小平的女儿毛毛记述,父亲邓小平那时带的款项全是家中卖粮田资助他留学的。这些钱只够买船票,置衣服,再加上生活费,也就所剩无几了。邓小平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巴耶中学不到五个月的学习时光,竟是五年多留法生涯中最珍贵的一段“留学”经历,此后,他在法国再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谈起这段生活,还不无幽默地说:“我只有中学文化水平。”邓小平的调侃说明了那时学习生涯的短暂,但他的生活阅历、综合素养和政治水准,绝非一般学院派所能比拟。   邓小平无奈离开巴耶中学,从此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勤工生涯。他先到法国南部工业重镇克鲁梭市施奈德钢铁厂做工,劳累异常,每天工资只有10个法郎,连日常的生活都难以维持,还要被法国监工歧视侮辱。邓小平一怒之下与工头大吵一架,愤然辞掉施奈德工厂的工作,回到巴黎。   此时,法国一年前出现的经济危机不但毫无缓解,反倒日趋严重,巴黎街道上满是失业的人群,人们在极为恐慌的状态中讨生活。几百名候工学生拥挤住在华侨协社三层楼与地下室。大家没钱买炊具,“往往四五人共买一套,第一班用完后,第二班继续。”据李维汉回忆,那一丈见方的地下室里,“炊饭的至二三十人之多,终日炊烟不断”,因为协社“难办桌椅”,所以“全体立食”。   1922年开始,法国经济渐转,就业机会增加,学生们觅工困难的情况得到相应缓解。2月中旬,由华法教育会介绍,邓小平与三十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一起,来到巴黎南部一百多公里的蒙达尼小城附近一个叫做哈金森(Hutchinson)的橡胶厂里做工。   蒙达尼小城有着千年历史,中世纪时期,这里是法国王室的一个居住地。哈金森的橡胶厂就坐落在蒙达尼郊区一个名叫夏莱特(Chalette)的小村旁。   夏莱特小村约有3000居民,民风淳朴,交通便利。在一个深秋晴日,我专门来到这家工厂采风。村中人告诉我,早在1835年,一位叫约翰·哈金森的美国人到欧洲考察,准备开办橡胶厂,走遍许多地方,最后选中了夏莱特村旁一间叫做朗格莱(Langlée)的废弃造纸厂,作为橡胶厂主场地。那时欧洲没有一家橡胶厂,橡胶业是当时工业革命的宠儿。哈金森就以朗格莱废弃的造纸厂车间为基础建立起来。   哈金森橡胶厂建成后,作为当时欧洲唯一的橡胶厂,雇佣工人达600余人,日产胶鞋5000多双。除此之外,工厂还负责为皮鞋配制高跟,深受欧洲上层人士欢迎,哈金森橡胶厂在欧洲一炮而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爆发经济危机,皮革和棉制品等原材料奇缺,因此价廉物美的橡胶制品受到欧洲人的欢迎。不久之后,哈金森橡胶厂在延续高档产品线外,又开始生产平民用品,并且一路畅销,获利甚丰。至上世纪20年代,哈金森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制造胶鞋、雨具和机动车胎为主打产品的高科技橡胶大型权威厂家了。   由于战争原因,工厂员工奇缺,于是开始招收留法勤工俭学生,邓小平他们就是在那一时期入厂的。据该厂有关资料记载:1922年至1927年,哈金森橡胶厂共雇佣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100多名,其中有邓小平、王若飞、李维汉、汪泽楷、汪泽巍(汪泽楷堂弟)、李慰农、尹宽、薛世伦、郑超麟……   邓小平到哈金森橡胶厂上班的时间,在夏莱特小镇注册登记的日期是1922年2月13日,他被分配在制鞋车间。邓小平每日工作大约10个小时,星期六半工,小时计工资,每小时工资约一法郎,熟练工实行计件工资。据同邓小平一起做工的郑超麟回忆,邓小平手脚灵活,一天能做十多双鞋,每天可以挣十五六个法郎。可见,邓小平在哈金森厂要比在施奈德厂拉红铁时更为得心应手,轻松自由。   邓小平等人早年工作过的车间今天还在,未被拆除。在参观中法国人告诉我,之所以没有被拆除,倒不只是因为世界伟人邓小平曾在这里工作过,还有一个原因很是巧合。这座车间原是埃菲尔设计,他因设计施工巴黎埃菲尔铁塔而名扬天下,该车间现已被列为法国文化遗产,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只许维修,不许拆改。据法国陪同者介绍,车间初建于1737年,面积2206平方米,占地3.5公顷,分上下两层,先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