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动教养制度现时存在几点弊端.docVIP

浅析劳动教养制度现时存在几点弊端.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劳动教养制度现时存在几点弊端

浅析劳动教养制度现时存在几点弊端   [关键词]劳动教养制度;现状;弊端   2013年1月7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停止使用劳教制度”。这预示着,在我国已经施行近60年的劳动教养制度行将退出历史舞台。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对保障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预防和减少犯罪,教育及挽救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对人权保护的日益重视,劳动教养制度的局限性和不合时宜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开始陷入尴尬的境地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   一、合法性的问题   现行劳动教养制度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于1957年8月和1979年12月分别公布的《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劳动教养的补充规定》以及1982年1月的公安部《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前两者虽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其制定和公布的主体是国务院,这就决定了其性质和地位属于行政法规,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有原则和本质的区别,不可能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后者是国务院转发的部门文件,只能视为一个普通的行政规章。因此,对劳动教养制度而言,缺乏合法性基础,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不协调性,甚至相互矛盾,一直是其无法摆脱的软肋。   二、程序性的问题   首先,劳动教养的适用程序很不规范。根据1957年的《决定》第3条规定:1979年的《补充规定》第2条规定:“1982年的《试行办法》规定:1984年3月的《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劳动教养和注销劳教人员城市户口问题的通知》规定等规定,1984年以前,办案、审批、收容、管理、教育全部由公安机关一家统揽;1984年后,办案、审批由公安机关负责,收容、管理、教育由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从中可以看出,在适用程序上,劳动教养的核心问题是作为行政机构的公安机关通过行政审批的方式决定劳动教养的适用和期限。在这一审批程序中,负责办理治安行政案件、刑事案件的公安机关属于申请者和调查者,而以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名义行使劳动教养审批权还是公安机关。前者与后者只不过是公安机关内部的下上级,这样,劳动教养审批程序实质上就是一种非公开的公安机关内部的审查程序。显然,作为程序正义的一项最基本的要求,裁判者的中立性在劳动教养程序中是难以存在的。此外,劳动教养制度还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而且,以部门通知的形式进行授权也是不合法的。   其次,劳动教养的程序规定存在缺陷。劳动教养是一种较长时间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应当为其设定较为严密的法律程序。但是,现行劳动教养法规却侧重于实体方面的规定,程序规范严重缺失。   三、处罚对象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来规定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只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和治安情况作出调整和补充,再加上立法主体与解释主体的多元化,造成劳动教养对象的规定不明确,不稳定,不统一,导致劳动教养执法随意性大,劳动教养对象的适用范围亦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的《补充规定》明确指出“劳动教养收容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据此,大量的小城市和城镇居民以及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未被纳入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但到1980年2月,在国务院《关于将强制劳动和收容审查两项措施统一于劳动教养的通知》中,把劳动教养的对象规定为“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刑事处罚,需要进行强制劳动的人”。1982年的《试行办法》又规定,适用劳动教养的对象为六种人。同时,在适用范围上,第9条规定:“劳动教养收容家居大中城市需要劳动教养的人。对家居农村而流窜到城市、铁路沿线和大型厂矿作案,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人,也可以收容劳动教养。”以后,相继出台的20多个司法解释、行政规章和中央级文件,将劳动教养适用对象和范围做了大量的扩充。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把军队包括武警部队营级以下现役军人和在编职工也纳入了劳动教养适用范围。   2002年4月,公安部印发《公安机关办理劳动教养案件规定》。其中的第9条把以往行政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中央级文件中的劳动教养适用对象重新进行罗列,并增加规定了18种行为的人为劳动教养适用对象。第10项还以兜底条款的形式,规定劳动教养的对象包括“有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劳动教养情形的”,把涉及刑法分则规定的210多个罪名(占刑法分则罪名总数一半以上)禁止的行为的人纳入了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以地方性法规、地方行政规章或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文件的形式,不断扩张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把所有为刑法禁止的行为而又不够刑事处罚的人,都纳入了劳动教养的适用范围。这样,劳动教养在制度规范层面成为无所不包的大口袋,其对劳动教养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的趋势,必然导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