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健康心理学 第1章健康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健康心理學 第1章 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張朝凱 2006/10/01 第1章 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學習目標 ◎在研讀本章內容之後,學習者應能達成下列目標 1.瞭解健康與疾病的模式。 2.瞭解促進和引導健康心理學發展的因素 3.瞭解健康心理學的定義、範疇和功能。 4.瞭解健康心理學的發展取向。 5.瞭解健康心理學的趨勢。 摘要 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支,它的背景源之於對健康與疾病的解釋模式,引導健康心理學發展的因素有:1.疾病型態的改變,2.健康照護服務的擴充,3.醫療接受度漸增,4.對健康的賓質貢獻,5.方法上的貢獻。所謂健康心理學,是指對健康的和疾病之行為和心理歷程的科學研究。健康心理學的葛騰包括四個領域:1.健康促進與維持, 2.疾病預防與處置,3.疾病發展的心理和社會因素的角色,4.健康照顧政策的形成與健康照護體系;健康心理學的功能則有:1.評估疾病原因的行為角色,2.預測不健康行為,3.了解心理學在疾病經驗中所扮演的角色,4.評估心理學在疾病處置所扮演的角色,5.促進健康行為,6.預防疾病。 現今健康心理學最普遍的發展取向,是由Engel所首創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此模式認為健康和疾病,是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等三個因素的交互作用所引起,而且這三個因素同時也會被健康和疾病所影響。健康心理學的趨勢有: l.關注終生的健康與疾病,2.面對疾病型態的改變,3.檢驗健康照護的成本效益,4.協助個人規劃健康生涯。 第ㄧ節 健康心理學的背景 一、健康與疾病模式 顧名思義,健康心理學的主題是在探討人的健康,而健康又與疾病息息相關,吾人對於健康與疾病的解釋模式 ,又深深影響著我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處置。例如,我們認為,因為被病毒感染所以生病,這時就要去看醫生消除病毒以恢復健康;再如,疾病是因生活習慣和行為造成的 ,這時只要改善生活習慣和行為就可裱除病痛。如前二例所述,不同的健康與疾病模式,將會導致不同學門領域的發展。準此言之,健康心理學的發展背景可謂是源之於健康與疾病模式。健康與疾病模式的發展演進包括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 medicine)、行為健康(behavioral health)、行為醫學(behavioral medicine)與健康心理學等五個階段(Ogden,1996;Sarafino,2002;Stemberg,2001)。 (自我評量題目第1題) (一)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的涵義要點如下述(Ogden,1996): 1.疾病來自於身體外(侵入身體並引起身體內的變化),或源自於內 在的自然身體變化。引起這些疾病的因子包括化學失衡、細菌、 病毒及遺傳傾向。 2.因為疾病被視為是,來自於超過他們所能控制的生物變化:所以人們被 認為,不必為他們的疾病負責,也被看做是引起內在變化之外在力量 的受害者。 3.所使用的預防接種、手術、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處置方法,其目 的都是在改變身體狀態。 4.虛置疾病的責任歸之於醫療專業。 5.健康與疾病存有本質性的差異,人不是健康就是生病,二者之間沒有 連續性。 6.提倡心靈肉體(mind-body)分開二元論,心靈不能影響身體要素,且心 靈和肉體被界定為是不同的實體。心靈是抽象的,它與情感和思想有 關;肉體則是指身體要素(physical matter),如皮屑、肌肉、骨骼、腦和 器官。身體要素的改變和心靈狀態的改變是相互獨立的。 7.疾病會產生心理結果(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如恐懼、憤怒),但 心理原因(psychological causes)卻不會引起疾病。 (自我評量題目第1題) 一、健康與疾病模式 (二)心身醫學 最早挑戰生物醫學模式的是心身醫學,它在上世紀初開始發展,主要是源 之於Freud對心靈和身體疾病之間關係的分析。Freud指出有一種稱為歇斯 底里麻痺(hysterical paralysis)的病況,得此病的人肢體麻痺,卻沒有明顯 的身體原因 (如神經病變)。Freud認為,此種狀況就是個人的心靈狀態以 身體問題的方式來呈現。此種解釋顯示了心靈和肉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導 致了疾病的發生;也代表心理因素不僅是疾病的果,而且也是疾病的因。 (三)行為健康 行為健康這個學門所關心的是,健康個體的健康維持和疾病預防,是要經 由教育措施的運用以改變行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