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繁露》 管理思想
《春秋繁露》 管理思想
《春秋繁露》是西汉儒者董仲舒的作品汇集。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反映在他应汉武帝之诏的贤良对策之中。他主张,西汉王朝应当放弃汉初以来的黄老之治,改弦易张,推行儒术,走出西周以后的社会动乱,弘扬王道。实现王道的基本方法是礼乐教化。他通过对《春秋公羊传》的阐释,突出大一统观念,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把阴阳五行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以灾异儆戒作为判断尘世是非的标准,要求统治者顺应天意,真正做到不与民争利,移风易俗,重建社会伦理。他强调历史的进程是三统更替循环,孔子作《春秋》是为汉代立法,论证了孔子的改制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培养人才,改变选官制度,由此形成了他的政治儒学体系。董仲舒认为,人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为善,而教化由王者通过国家组织进行,其行为应当根据天意展开。《春秋繁露》的管理思想,是在大一统王朝的背景下对儒学治国理念的新解释。后世的人性学说、谶纬学说、德主刑辅观点,都从董仲舒这里延伸。在儒家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中,董仲舒的思想是由在野到在朝的转折标志,外王开始压倒内圣,直到宋代理学问世后才有了新的变动。
儒学从诞生起,就与政治紧密相关。但在孔孟的时代,儒学在野不在朝,即便偶尔得到执政者的青睐,儒者也会以非师即友的身段出场,往往是“谏者”而非“从者”。所以,直到战国晚期,没有几个统治者能够以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儒学进入庙堂,号令朝野,是从西汉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景县)人,以研读《春秋》而闻名,在汉景帝时出任博士。经过秦代焚书之后,儒家经典的传承主要依靠老学究们的记忆背诵和私相传授,由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家法”。汉初儒家经典传播中的文本差异,往往同记忆误差和方言误差、门户不同和人员不同、口传经典和出土经典的版本区别相关。《春秋》一书的传播,在西汉前期逐渐形成了两大系列,即《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在西汉晚期才被列入经学)。过去的经学家认为,公羊学来自孔门高足子夏,子夏传给齐人公羊高。到西汉??,由公羊高的后人传给胡母(毋)生,到胡母生时才写成文字。汉景帝时,专门研习《公羊传》的董仲舒以学问出众而与胡母生同列博士。相传董仲舒治学勤奋,心无旁骛,有“三年不窥园”之说。“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汉书 · 董仲舒传》,下同)但他的真正出名,是从应汉武帝诏对“天人三策”开始的。
汉武帝即位以后,三次下诏举荐贤良文学之士,由皇帝提出问题,请贤良文学对答,由此开创了古代的对策考试制度。董仲舒所应的是哪次对策,司马迁和班固记载不一,由此使董仲舒的对策年份成为史学界的一个争论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和策论内容(尤其是汉朝立国“七十馀岁”一语)来推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应对,很可能在元光元年(前133年),详考可参见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的《汉代政治与〈春秋〉学》(陈苏镇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汉武帝的第一策,是从统治方略问起的。他说:自己作为皇帝,任大守重,夙夜不安,“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人人都说五帝三王之道和三代治理之美,然而西周以后五百年间,治道大坏,试图按照先王之法治理国家的人前仆后继,却无济于事。是后王违背了先王宗旨或者没有理解先王真谛?还是天命如此非人力所能扭转?如何能做到“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什么样的统治可以实现“膏露降,百谷登,德润四海,泽臻草木,三光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对此,董仲舒的回答是恢复儒家主张的王道。
董仲舒的第一策,以《春秋》为据,“究天人之际”,以上天的谴告和劝勉为切入点,说明儒家王道的基本内涵。他认为,治理国家要有道,道的具体表现就是礼乐教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治乱废兴在于己”。东周以来的动乱,问题出在统治者“废德教而任刑罚”上。“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董仲舒从人的性情出发,作为治理国家的逻辑起点。在命、性、情之间的关系上,他认为:“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作为具体的人,寿夭不一,仁鄙不一,源自不同的陶冶。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他会遇到什么样的陶冶,而统治者就是陶冶工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所以,统治者是什么德性,老百姓也会是什么德性。“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王道立足于“正”,《春秋》的首义就是正。而王者要得其正,需验之于天。天有阴阳,阳为主而阴为辅。阳为德,阴为刑,王道的衰微,就因为“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所任者非其人,所由者非其道。恢复王道,要自上而下做起。但是,这种自上而下,不是所谓顶层设计,而是和风细雨的仁德教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