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潮州歌册保护与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潮州歌册保护与传承

浅谈潮州歌册保护与传承   摘要: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编写、朗唱的民间说唱文学,曾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及东南亚潮人社区。它发端于明朝,兴盛于清末至民国,式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文化艺术传媒的迅猛发展,这种流布于市井乡镇的民间口头文化形式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成为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保护与传承潮州歌册,守望潮汕民系的精神家园,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   关键词:潮州歌册;保护与传承;建议   一、潮州歌册的基本概况   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州方言编写、朗唱的民间说唱文学。它的基本格式是七言句式,四句一节,每节押一个韵,节与节之间可转韵或连韵,且基本押平声为主,吟唱起来朗朗上口,不需乐器伴奏。吟唱者按相对固定的韵律,循环反复的形式朗唱。其流传区域为潮汕方言区及近毗的梅州、闽南潮语县域。随着潮人涉洋足迹而传播至东南亚潮人社区。   潮汕歌册卷帙浩瀚,题材广泛,篇幅长短不一,一般以数万字为多,最长的《双鹦鹉》有10册五六十万字之多,最短的也有万字左右。   潮汕歌册的内容主要为历史故事、民间传奇和神话传说。其题材的来源大致为五个方面:其一是移植改编历史演义;其二,移植改编各种说唱文学;其三,剧本改编;其四,由小说话本改编;其五,利用本土题材加工。几乎各种文学体裁经潮汕民间文人的移植改编都可以成为潮汕歌册的内容,因为潮汕方言保留了古汉语的成分,同时,歌册采用七言韵文,因而用弹唱、话本改编移植,作者更得心应手。   关于潮汕歌册的作者问题,现存的数百部民国以前的歌册中均没有作者署名。据有关资料介绍:初期的潮汕歌册篇幅较短,一人唱开,口口相传,至明清以后的歌册大都由市井文人、闲适先生移植改编,如科举落第秀才、潮剧艺人、私塾先生、行铺账房先生。在封建社会里,像歌册这种民间说唱文字被上层文人视为“下三流”,登不了“大雅之堂”。然而,歌册的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且通俗浅显,易听易懂,特别迎合社会下层百姓的口味而广为流传。   二、潮州歌册流传的社会环境与传承路径   潮汕歌册从发源、发展到衰落过程,与潮汕本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1、潮州歌册流传的社会背景   自宋代以来,潮汕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使用耕牛、兴修水利、广推良种,使农业生产“稻得两熟,蚕也五收”(《太平寰宇记》)。手工业的银、锡治练,陶瓷、制盐已有一定规模。至元明之后,资本主义经济雏型已在潮汕地区从萌芽至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那时的潮州已有了造船业、制糖业、织绣业和建筑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兴起创造了条件。潮剧、潮乐等大众文化产品的产生,潮州歌册这一通俗文化也应运而生。此时已有毛笔手抄本的歌册传世。进入清中后期至汕头开埠,大批潮人海外谋生,潮州歌册与潮剧、潮州音乐一样,伴随潮人足迹漂洋过海,在海外潮人社区继续传播。清末民国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潮汕劳动妇女有70%从事手工抽纱作业。她们常以三五结伴,长年累月埋头绣花,不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听歌册便成了她们调剂生活,增长见识的主要途径。随着民众文化需求,印刷书行对潮州歌册的传播起至关的重要作用。   2、潮州歌册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发展、兴盛,以至消失,除了本身的规律之外,它所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潮州歌册以方言口语吟诵,平白通俗,押韵顺口、节奏明快、悦耳动听。加上唱歌册、听歌册不需搭台,不用乐器道具,只需有一盈余空间,如庭院内、祠堂角、大树下都可聚众听歌,深为潮汕妇女所喜爱。明清以来,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许多城乡妇女除操持家务,养育儿女之外,需做些绣花、织网、缝补女红来维持生计。有些富家大户女性为排遣深闺乏味生活,也喜欢听唱歌册,而唱歌册者多为识字的女性,在一些城镇还有专门的歌册吟唱者,她们凭借歌册来养家糊口。   由于潮州歌册中渗透着大量的“因果报应”、“妖狐魔鬼”、“神鬼托梦”等封建迷信的成分,解放后被视为封建糟粕,被停止在群众中流传。而歌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仍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因而在建国以后,尤其在党的文艺“双百”方针的引领下,潮汕各地文化部门组织大批文化人编写短小精悍的新歌册,以配合各个时期的宣传中心。可惜这类题材因政治性强,缺乏艺术感染力而难于流传。“文革”开始后,潮州歌册作为“宣扬封建迷信的毒草”,几乎毁于一炬。原先那一群群、一簇簇围聚一起听唱歌册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三、潮州歌册保护与传承的窘境   潮州歌册作为潮汕文化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在潮汕历史上占有五百余年漫长的岁月,满足了无数潮汕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使她们没有空闲时间聚集听歌册。尽管宣传文化部门花力气组织人员改编创作了不少新歌册。广播电台、文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