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training-胶原蛋白海绵.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raining-胶原蛋白海绵

* 我们从一个基础实验来看,胶原的止血性能。二磷酸腺苷(ADP)是使血小板聚集最为重要的物质,特别是从血小板中释放出来的这种内源性ADP尤其重要。胶原蛋白和ADP哪一个能更快、更彻底的引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从而启动内、外源性的凝血过程呢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自制胶原蛋白,将其配制成浓度为0.8%(w/v)的胶原蛋白溶液,并使用分子量为427的进口二磷酸腺苷溶液(每管含ADP 42.7微克)作为对照物,通过一台SH-93型智能血液凝聚仪来分别测定在它们两者诱导下的血小板聚集率。我们可以看到胶原蛋白溶液的最大聚集率也要高于ADP溶液的最大聚集率(P0.05),这说明胶原蛋白能够更有效、更彻底的诱导血小板的聚集。 胶原蛋白的止血机制,主要为三重螺旋结构氨基酸链是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为大量血小板聚集提供足够的空间;胶原蛋白分子上的游离氨基能诱导血小板活性。(实验表明,当使用化学方法将胶原蛋白分子上的游离氨基封闭90%以上,胶原蛋白就丧失了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二磷酸腺苷(ADP)能通过血小板膜上的ADP受体而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并导致它们的聚集。目前认为,ADP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表面ATP(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ATP酶是防止血小板聚集所必需的一种蛋白质;另一方面,ADP能使血小板暴露出其磷脂表面,进而可以通过Ca2+的“搭桥”作用发生相互聚集。胶原蛋白则首先使血小板粘附,粘附的血小板在其自身所释放的凝血物质(包括内源性ADP)的作用下发生进一步的聚集。所以其诱导血小板的聚集作用没有表现出时相性,这是由于胶原蛋白引起的大量内源性ADP的释放而使血小板直接进入了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 正是由于这一正反馈作用,使得胶原蛋白的作用被迅速放大了, * 这是不同浓度下,胶原蛋白海绵诱导血小板释放和聚集的图,(浓度0.02的 一直和其他几种浓度相对较大的聚集率差不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需要十分微量的胶原蛋白就可以激活整个凝血过程。当然,胶原蛋白的激活作用也不会被无限制的放大,在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内的抗凝系统会自动启动并与凝血系统相抗衡,从而保持体内血凝作用与抗凝作用之间的平衡。即胶原蛋白可以有效的诱导血小板的聚集,进而启动凝血过程、达到局部创面止血的目的。而且与二磷酸腺苷(ADP)相比较,胶原蛋白对血小板的诱导聚集作用表现得更为迅速和彻底,还不会受到初始剂量、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 下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损伤以后,血管收缩,使血流减慢,有利于凝血物质局部积聚及血小板粘附,聚集增加,故有利于止血;但血管的舒缩受神经、体液及局部因素控制。在凝血的初期阶段,血小板粘附在受损暴露的血管内皮或伤口组织的胶原蛋白表面。随后,血小板开始膨胀、变形、伸出伪足,并释放出内源性二磷酸腺苷(ADP)、Ca2+、5-羟色胺、前列腺素、血栓烷A2(TXA2)等一系列凝血物质,进而激活Hagemann因子(凝血因子XII)来启动瀑布式的凝血过程 由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活化途径:其现代概念为,当损伤的组织或被刺激的细胞所含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浆时,因子Ⅶ激活它两个底物因子X和Ⅸ。因子Ⅶ在非活化状态下就有某些内源酶活性。在钙离子存在下,组织因子和因子Ⅶa结合,形成复合物。且因子Ⅶa起着加速和放大因子Xa和Ⅸa生成的作用。(人们对凝血过程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更加强调外源性凝血途径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凝血共同途径前移,并认为两条凝血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在机体的整个凝血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 胶原蛋白主要作用机制: 1)胶原蛋白海绵的粘附性强,明显加压于出血创面; 2)胶原蛋白海绵多孔结构,吸收血液后迅速凝固,形成凝血网架(20-25倍)。吸水量约为自身重量的15倍。 3)促进血小板在局部的粘附和聚集,促进形成血小板血栓(白色血栓)。 4)促进凝血因子的激活,促进凝血过程连锁反应,形成止血血栓(红色血栓)。(胶原蛋白分子的游离羧基在激活凝血因子XⅡ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Coagulation occurs at the site of tissue injury, where tissue factor is exposed. An enhanced rate of thrombin generation exists through a direct activation of factor X on the platelet surface,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of factor VIII or IX. rFVIIa, therefore, has 2 potential sites of action: at the injury site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