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类-《黄帝内经》与针灸雏形
《黄帝内经》与针灸雏形──《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仁济医院 《黄帝内经》论及的针灸工具─砭石 针灸疗法最早使用的针灸工具是砭石,即用长而尖的石头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挤压、击打等刺激而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砭石治疗首先起源于我国的东部地区 《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故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梳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黄帝内经》论及的针灸工具─九针 随着我国冶铜术和冶铁术的发明和发展,我国针灸史上针刺工具有了第一次革命,金属针开始制造并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 《黄帝内经》中也论及了“九针”起源自南方,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南方者,天地所长养……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可见当时已经开始将细长的金属制“微针”用于部分疾病的治疗 由于金属针比砭石细长,具有很好的韧性,更适合用于针灸治疗,所以在《黄帝内经》的时代,针灸治病的工具已渐渐由金属制的“九针”所代替 《灵枢》的《九针十二原》就强调过在给病人医治时用针而不用“砭石”。如:“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针灸治疗效果 《黄帝内经》在评价针灸治疗效果方面,强调“得气”是非常重要的 《灵枢·四时气》中提出:“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得气穴为定”,“刺之而气而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可见当时已经对针刺用于治病的疗效有了肯定的观点,并通过对针刺过程和疗效的观察,总结出了“针感” (古代称为“得气”或“气至”)的重要性,继而明确提出了获得“针感”与疗效的确切关系 近现代大量的针灸及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也证实了针感是针灸治病取得疗效和针刺麻醉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针灸治疗中的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 早在公元前5世纪, 《黄帝内经》就论及了在针灸治疗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和辨证论治等问题 《灵枢·行针》中说到:“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 讲述了针刺时针感出现与否和出现时间的早晚在病人中存在着个体差异,体现了朴素的“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也有了早期循证医学的雏形 《黄帝内经》与经络穴位理论 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进行过人体解剖 《灵枢·经水》篇中写道:“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 《黄帝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记述,很大一部分是根据体表解剖、局部解剖和系统解剖观察得来的 《灵枢·骨度》中描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灵枢·经脉》中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古代经络学说 正是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又借助了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的观念,经络学说才得以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起来 古代经络学说主要包括手足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及十二皮部等,主要运用了阴阳对立的属性来说明人体内外,上下,左右,脏腑器官和经络气血的部位结构关系 根据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的原则,将分布于肢体内侧的经脉统称为阴经,将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统称为阳经。经脉之间又有相互交错联接,形成网环,气血在其中周而复始地运行 《黄帝内经》讲的经络 经络是一个大的概念,其内涵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调节系统等 《灵枢·经脉》描述道:“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同时又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海论》中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灵枢·脉度》说:“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能摸到或看到搏动的脉是动脉,位于体表表浅容易被看见的是浅静脉;“脏腑”与“肢节”间通过经脉“行血气”,“营阴阳”;足、掌、指这些身体远端器官只有通过经脉运行“受血”后,才能完成基本的走路,握持等功能 《黄帝内经》的整体观 《黄帝内经》在论及经脉的同时,非常注重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脉络的沟通联系可以使这一整体协调有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的就是十二经脉在循环运行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汉语拼音教学讲座.pptx
- 2024-2030年中国工业分离筛分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docx
- 空间句法简明教程-20140903-01.pdf
- (高清版)DB45∕T 1625-202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pdf VIP
- 2023年(机械点检员)高级技能及理论综合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pdf VIP
- 金融理财师AFP认证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docx
- 《设施农业》课程标准.pdf
- 重庆主城排水工程可行性实施报告.pdf
- 2024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初三一模科学试题及答案.pdf VIP
- 2023小升初数学真题考点:图形与几何(复习)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