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图3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mm,不足半毫米而从可动刻
4.(1)用游标为50分度的游标卡尺测量某工件的 长度时,示数如图13所示,则测量结果应该读作 mm. 图13 (2)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14所 示,此示数为 mm. 图14 解析 (1)游标为50分度的卡尺,其精确度为0.02 mm, 主尺示数为10 mm,游标上第20格与主尺对齐,示数 为20×0.02 mm=0.40 mm,所以正确的结果为10 mm +0.40 mm=10.40 mm. (2)使用螺旋测微器读数时,先读出套筒上固定刻度 的整毫米数,再看半毫米刻度线是否露出.若已露出, 应加上0.5 mm,然后再以固定刻度的水平线为基准, 读出可动刻度上的格数(含估读)×0.01 mm.读数 为:2.5 mm+0.220 mm=2.720 mm. 答案 (1)10.40 (2)2.720 * 如图3所示,固定刻度示数为2.0 mm,不足半毫米 而从可动刻度上读的示数为15.0,最后的读数为: 2.0 mm+15.0×0.01 mm=2.150 mm. 实验七 探究电阻的决定因素 要点归纳 【实验目的】 1.探究电阻的决定因素. 2.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会使用常用的电学仪器. 【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和电阻定律,用毫米刻度尺测一段金属丝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导线的直径d,用伏安法测 导线的电阻R,由R= ,所以金属丝的电阻率 【实验器材】 被测金属丝、毫米刻度尺、螺旋测微器、 电压表、电流表、直流电源、电键、 滑动变阻器、导线等. 【实验步骤】 1.用螺旋测微器在被测金属导线上的三个 不同位置各测一次直径,求出其平均值d. 2.依照电路图(图1)用导线将器材连好,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中的被测金属导线的长度,即有效长度,反复测量3次,求出其平均值l. 4.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电键S,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片 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记入记录表格内;断 开电键S,求出导线电阻R的平均值. 5.将测得的R、l、d值代入电阻率计算公式 ,计算出金属导线的电阻率. 6.拆去实验线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数据处理 根据上面记录的数据,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1)金属丝的长度 =_____cm=______m; (2)金属丝的横截面积S=________mm2=________m2。 (3)金属丝的电阻 =__________Ω。 (4)金属丝材料的电阻率ρ= =_________Ω·m。 3 2 1 横截面积S/mm2 直径平均 /mm 直径d/mm 长度平均 /cm 长度l/cm 实验次数 3 2 1 /Ω 电阻R/Ω 电流I/A 电压U/V 实验次数 锦囊妙诀 两个定律把 定,测U测I测直径,l测量莫松动,为减误差 外接,通过电流要适宜,变阻器使用记心中. 【数据处理】 1.在求Rx的平均值时可用两种方法: (1)第一种是用Rx= 算出各次的数值,再取平均 值. (2)第二种是用U—I图线的斜率求出. 2.计算电阻率:将记录的数据Rx、l、d的值,代入 电阻率计算公式 【误差分析】 1.金属丝直径、长度测量带来误差. 2.电流表及电压表对电阻测量的影响,因为电流 表外接,所以R测<R真,由R= 知 测< 真. 3.通电电流过大、时间过长,致使电阻丝发热,电阻率随之变化带来误差. 【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中被测金属导线的电阻值较小,因此实验电路必须用电流表外接法. 2.实验连线时,应先从电源的正极出发,依次将电源、开关、电流表、待测金属导线、滑动变阻器连成主干线路(闭合电路),然后再把电压表并联在待测金属导线的两端. 3.测量被测金属导线的有效长度,是指测量待测导线接入电路的两个端点之间的长度,亦即电压表两端点间的部分待测导线长度,测量时应将导线拉直. 4.测金属丝直径一定要选三个不同部位进行测量. 5.闭合开关S之前,一定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在有效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6.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通过待测导线的电流I不宜过大(电流表用0~0.6 A量程),通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金属导线的温度明显升高,造成其电阻率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 7.求R的平均值可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用算出各次的测量值,再取平均值; 第二种方法是用图象法(U—I图象)来求出.若采用图象法,在描点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