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艺术中“忍冬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艺术中“忍冬纹”

敦煌艺术中“忍冬纹”   忍冬VS金银花   读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诗,经常会读到一种叫“忍冬”的植物。有首诗他这样写道:“秘密水池里,流水的循环,素馨花和忍冬的香气,安睡的鸟儿的宁静,门道的弯拱,潮湿。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忍冬”这个名字,与博尔赫斯那隐忍、克制的文字那么相生相偕。也有很多国内的诗人喜欢用“忍冬”这个词来表达一种含蓄、内敛的精神,比如有个小有名气的诗歌丛书就叫“忍冬诗丛”。   民间有句赞美忍冬花的诗:“金花间银蕊,情雅香怡人!”其实忍冬并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罕花草,它的俗名又叫“金银花”,为一种蔓生植物,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半,故名金银花,又因越冬不凋而得“忍冬”。因为有了“金银花”这个名字,它花形纤弱之态就变得富态一些了。可是这“附金贪银”的名字,正与忍冬清高不群、卓然俊逸的样貌相反。写《金粉世家》的张恨水就曾说过,金银花的名字虽有几分俗气,可是当你认识了解金银花之后,你一定会觉得它的“花意甚雅”,一雅一俗,如此矛盾,却又那么和谐。   在中国,忍冬还有个不平凡的身世——它是作为敦煌艺术视觉符号中一个重要的装饰性符号,是随着佛教艺术一起传入我国的装饰花纹题材。敦煌乃神驻之地,十六国时乐僔和尚西去求法,路过此地,发现鸣沙山上有普照的佛光,遂在此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而忍冬纹图案,是敦煌石窟中出现最早、也出现次数最频繁的图案之一。与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等一起,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忍冬纹造型的源流   忍冬初开时为纯纯的白色,后转为黄色。金花银蕊,清香四溢。藤上的千百花苞次第竞相开放,枝枝叶叶舒展着不同的风情,朵朵盏盏呈现着不同的美丽。   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忍冬不寻常之美,忍冬纹于东汉末期就开始出现,是南北朝时最为流行的一种植物纹,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忍冬纹在汉代铜镜图案中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由于它凌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本草纲目》云???忍冬“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在敦煌石窟中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寓意。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作为传统装饰纹样的忍冬纹,常以叶状植物纹样的形式,组成波曲状骨架的茎蔓,多为三个叶瓣和一个叶瓣,相列于两边。叶子的形态有单叶、双叶等; 双叶又有两叶相向、相背、相交、倒顺等多种。六朝时的忍冬纹,比较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个叶片,和一个叶片相对排列。特别是北朝忍冬图案纹饰尤其简洁鲜明。隋代忍冬纹的造型在继承北朝的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图像纹饰,丰富了前代的内容。到了唐代,忍冬纹结合了莲花纹、云纹等其他一些当时流行的植物装饰纹样形成新的装饰纹样——卷草纹。   敦煌初唐的卷草纹,其造型简练准确,线条简洁,色彩浑厚。如果说初唐形象单纯和平面化更突出主茎的生命力;盛唐时期的卷草纹趋于复杂,花叶变化更加丰富,植物种类繁多,形成的态势浑厚有力;那么晚唐时期造型内容更为复杂,技术上更加熟练,多种植物形象融为一体,使纹样更加丰富。   图案学家雷圭元先生认为:“忍冬花(金银花)是希腊的特产,它乃作为装饰的主题,与掌状叶配合组成种种花饰。”田自秉先生在《中国纹样史》中对忍冬纹的缘起给了几种总结,分析了忍冬纹与棕榈叶、荷叶以及与汉代卷云纹的关系。关于忍冬装饰纹样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由现实中忍冬草演化而来,与其凌冬不凋的品格有关;二是忍冬纹起源于汉代卷云纹;三是由荷叶纹演化而来;四是外来装饰纹样。   忍冬纹的特征演变   东汉   东汉末期,忍冬纹由西方传入我国。薄小莹先生论及忍冬纹为外来纹样时认为:魏晋以前,类似叶纹的植物造型数量少,与忍冬纹之间无序列可循,这样大量涌现的叶纹图形可能来自横向的影响。在忍冬纹传入中国后, 经过一定的改造, 形成了各种变体, 广泛地被应用在各类器物之上。尤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石窟、墓葬出土的器物、刺绣等的装饰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魏晋   魏晋时期的忍冬纹的风格特征与云气纹有着较大的关联,忍冬纹和云气纹的关联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忍冬纹用类似云气纹的曲线表现出来”;二是“用云气纹中的瘤结状特征表现忍冬纹的叶”;三是用蝌蚪形和“C”字形来表现忍冬纹枝叶的卷曲。因此可以说在形态特征上,忍冬纹是云气纹和植物纹相结合的产物。   南北朝   北朝图案纹饰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简洁鲜明,在莫高窟显得格外突出。骨式图案简练鲜明, 形象单纯,通常用剪影的方法,风格拙朴,用笔较为豪放自如。着色大都采用平涂勾勒黑、白的表现技法,用色不多,颜料多用土红、土黄、石青、石绿、黑、白等色。组合也不复杂, 常常是一个单元样反复连续使用, 即为边饰, 此二方连续边饰多用于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