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隆控股高毛利是如何“炼”成.docVIP

海隆控股高毛利是如何“炼”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隆控股高毛利是如何“炼”成

海隆控股高毛利是如何“炼”成   海隆控股(01623.HK)于2011年在香港上市,总部在上海,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石油钻杆以及石油钻具的涂层物料及服务。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营业利润平均年增长超过25%和30%,而且一直稳定地保持极高的利润率:平均毛利40%以上,营业利润率也一直在22%-25%之间。   凭借如此靓丽的财务报表,其股价也从2012年初的1港元一路高升至现在的近7港元,当前市值超过100亿港元。   这样一家看上去很美的公司,其“美”是否禁得起推敲?   钻杆利润率和同业大相径庭   钻杆是海隆控股最早起家的业务,也是目前占收入比重最大的业务,其业务收入占公司2012年收入的近一半。且钻杆板块一直保持着极强的盈利能力,在2010、2011、2012年的毛利率分别为37%、42%和38%。   之所以有这样可观的利润率,公司自称是因为其非标钻杆(non-API)占其订单的一大部分(2012年40%左右),而非标钻杆技术壁垒极强,只有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NOV)和海隆能够制造。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中石油是海隆在钻杆业务上最大的客户。中石油西部钻探负责钻井设备的一位专家告诉我们,非标钻杆相对于标准产品的区别是,其为定制,价格一般高3%-5%,大厂家都追求量,工艺上也没什么难度,利润和标准产品差不多。他还提到,中石油集团从2010年开始压缩采购资金、节约成本、降低库存量,价格上也在压,竞争非常激烈,2011年钻杆的采购价格比2010年降了将近10%。另外,两家在港股上市的油服公司的区域经理也表示,内地生产钻杆的厂家非常多,竞争已处在白热化阶段,一吨1万-2万元钱的钻杆,对厂家来说利润仅几百元。这让海隆钻杆板块40%的毛利、20%多的营业利润率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   让我们再听听其他钻杆厂家是怎么说的。   做钻杆的上市公司不多,有一家无锡西姆莱斯石油专用管制造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英文名叫“WSP Holdings Limited”,证券代码是WH,该公司2013年年初宣布以6000多万美元的估值私有化,目前还在进行中。无锡西莱姆斯的钻杆业务在2010、2011、2012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7%、4%,并且近三年一直是亏损的状态,营业利润率分别??-20%、-6%、-11%。这么惨淡的盈利水平与海隆的高利润率大相径庭,也让人不禁疑问:怎样的“炼金术”让海隆可以把一吨两万元的钻杆卖出七八千元的毛利,而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为一吨几百元的利润而挣扎,甚至是处在亏损状态?   无锡西莱姆斯的亏损状态事出有因,也代表了目前钻杆行业里的普遍情况:2006-2007年间石油价格一路走高,钻杆市场需求和企业效益也随之提高,这导致国内的企业纷纷扩产,到2010年底,仅生产石油钻具的国内企业就超过80家,产能超过50万吨,而国内的年需求只有10万吨上下。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大量廉价的钻具出口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市场,其中出口美国的份额最大。   然而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让石油价格大幅回落,也让北美市场迅速萎缩,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在2009年4月和11月分别针对中国进口的钻探产品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这给本来已经产能过剩的国内钻杆市场雪上加霜。   在过去的两年当中,中国的钻杆市场并没有实质性的恢复,整体产能仍然非常过剩,利润微乎其微。   如果向行业里的一些主要厂家和企业了解情况,比如包括江苏格兰特(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和江苏曙光集团的合资厂)、渤海能克(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华北石油管理局、日本NKK、日本三菱等企业的合资厂)、无锡西姆莱斯、江阴德玛斯特等企业,它们一致表示,整个行业盈利状况不佳,竞争非常激烈,而所谓的“非标钻杆”一来整体需求量不大,二来大部分厂家都有能力生产,利润率也不会显著高过标准产品。   有意思的是,海隆控股的董事长张军曾经担任无锡西姆莱斯的董事,无锡西姆莱斯的人也表示,海隆其实以前就在自家这里生产,后来分出去的。不过海隆的招股书好像特别不想让投资者注意到这点,只是在脚注的小字里一笔带过。   海隆2012年钻杆的毛利从42%降至38%,公司给出的理由是为了争取到委内瑞拉的一笔大单,也就是另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宏华钻机(00196.HK)在委内瑞拉NDC公司的业务,从而在价格上给出了一定优惠。海隆自称宏华这笔委内瑞拉的采购全部采用海隆的钻杆,而笔者向宏华钻机求证时却被告知,他们过往向海隆采购的量很小。这笔业务不清楚是否有海隆参与,即便有也是众多供应商里的一个。   涂层涂料:唯我独霸为哪般   涂层涂料也是海隆的“优势”业务之一,而且按照公司自己的说法,国内、国外市场一直供不应求,未来增长只是取决于公司产能扩张的速度。涂层涂料板块贡献了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