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十六字锭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养生十六字锭金

儒佛道气功养生十六字锭金 (1) 2008-08-12 11:00:42??作者:翁士勋教授??来源:气功杂志??浏览次数:723??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道教徒继承道家的 ... “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这道家十六字锭金产生于宋元期间,最早见于明朝初期冷谦《修龄要指.长生一十六字诀》。从东汉末道家的产生到这十六字锭金的出现,其间一千余年。道教徒继承道家的“守一”养生理论和方法加以充实和发展,构筑了道家自己的养生理论。其主要的便是“胎息”说。道家从产生开始就把儒佛一些修炼的方法融合在自己的修持方法中,通过精气神的论述,用自己的宗教宗旨,加上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进行包装修饰,一些叙述多用隐语,善作比喻,什么玄机奥语,更显得神秘。经过几百年的奋斗,道家的十六字锭金终于勇敢地以非常精炼、明白的语言,摒弃了道家养生理论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加以归纳概括,而显露出其原始简易质朴的本来面目,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对道家十六字锭金有两种带有代表性的解说。   托尹真人之 名,说此“乃仙家保命十六字诀,以其珍贵,故名十六锭金。是言一吸一呼,通任督二脉而归于脐也”。讲究气贯丹田的作用。《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第二篇》以 内丹术理论对此解释说:“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一提即 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背骨,直至顶门。……泥丸既通,则咽入任脉之上半截而纳于脐。便咽之咽,非咽精,亦非咽气。气从顶门 落下喉间,略一纳便归脐矣。……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呼一吸之谓息。呼吸皆归于脐,阴阳固济,所谓水火相见也。……归脐,则归丹田矣。未生时胎息于此,仙家 炼丹亦于此,实为气之橐龠,一身之太极也。任督脉通,水火交脐,每一呼吸,周身灌输,病何自而生哉”。   明朝养生家冷谦在《修龄要指》中对此的解说有不同,很实在,称此十六字锭金为“长生一十六字妙诀”,“乃至简至易之妙诀也”。他指出这个妙诀比较实用,随处可行,人人可练,“久久行之,却病延年”。并通俗地介绍了修炼方法。今录于下:“口中先须漱津三五次,舌搅上下腭,仍以舌抵上腭,满口津生,连连咽下,汩然有声。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 连及夹脊双关肾门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呼。一呼一吸,谓之一息。气既上升,随又似前汩然有声咽下,鼻吸清气,送至丹田,稍存一存,又自下部如前轻轻提上,与脐相接而上,所谓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   《修龄要指》作者点明了道家十六字妙诀的真谛,强调了道家养生法中以咽津养生的重要性,非常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水火相见”的真实意义。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养生家们的认可。清.汪昂以医家的眼力把冷谦对这十六字妙诀的解说转载在自己辑录的《勿药元诠》中。   道家的十六字锭金,其内容主要是:第一,胎息功夫;第二,咽津功用。此两个方面就是道家从神仙方士处接收并改造了的“胎息”与“胎食”。 胎息功夫   所谓“胎息”、“胎食”,最早明确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方术列传》:方士王真“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唐.李贤注引《汉武内传》说:“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漱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   从现有资料看,胎息最早发源于《老子》:“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庄子.在宥》中还讲到广成子传授“至道”功夫:“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 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唐.成玄英疏:“保 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老之年,终无衰老之日。”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还谈及“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 喉。”《老子》、《庄子》在修道养寿中强调“守一”。这在后世道家修炼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养生理论。在《太平经》中就较详细地作了记述,据不完全统计,讲到“守一”的,竟达76处之多。《道枢.卷三十五》:“至游子曰:抱元守一,乃养生之至要也。”道教徒继承了道家的吐纳守一养生理论,并吸收了儒佛静坐禅定方法,给予总结、发展,成为道家养生法中的“保留节目”。儒家静坐、佛家禅定、道家胎息成为传统养生学中名称不一、内容大同小异的养生法。   苏轼谈及养生时说:“养生之方,以胎息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