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题材电影社会生态与文化表达
民族题材电影社会生态与文化表达
北京民族电影展自2010年开始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迄今已经举办四届。从2011年开始,北京民族电影展并入北京国际电影季,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其中的一个单元。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希望把北京民族电影展建设成为北京市的重要文化品牌,为此,在这几届电影展中,倾注了心血,也确实创造了中国唯一的以民族题材电影为主题的电影展。中国电影产业化之后,商业电影观念蔚为大观,民族题材电影是名副其实的“小众电影”,在主流商业院线一般不可见。通过展映民族题材电影,举办民族电影学术会议等活动,北京民族电影展为民族电影文化价值的推广和弘扬搭建了一个平台。
今年的民族电影展中,展映影片数量比往年大幅减少,只有11部。但民族电影展在相关电影的创意、投资、发行方面却进行了战略性开拓。而依托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整体产业环境,北京民族电影展也逐渐调整了工作内容。北京民族电影展越来越向民族电影多功能的服务机构转化。除了影片展映、宣传之外,在剧本遴选、院线建设、影视项目洽谈、影片融资与参与制作、中外合作等方面全面拓展,全方位地为发展民族电影事业服务。
今年的展映影片虽然只有11部,但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类型上却体现得很丰富。通过对这11部电影的分析,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总体特征和文化生态。本届北京民族电影展影片有两个特点,第一:文化遗产主题的类型仍旧是主流;第二:现实主义风格的民族题材电影走强。
一、 文化遗产的主题意蕴
文化遗产是近几年来民族题材电影常见的主题类型。今年的展映电影中,光从片名就可是以看出这类影片仍旧是主流。《唐卡》、《天琴》、《童年的稻田》、《哈布库的羔羊》、《我的神马查干》等,都有着或隐或显地弘扬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机。一般情况下,这类电影都会自觉使用少数民族母语对白,从而更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文化表述机制。这也造就了2011年以来北京民族电影展推崇的关键词:“母语电影”。
《童年的稻田》,展现了民族题材电影的经典表??形式。影片是一部合拍片,所以显示出国际化的视野。影片运用人类学的观察视角,通过一个当代侗族村寨家庭的故事,将侗族村寨文化各种景观和价值娓娓道来,风格清新、隽永。作者将民族题材与农村题材紧密结合起来,对一种以农事、节气为依托的农村文化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表达出对农村文化价值的款款深情。影片捕捉到了民族题材电影中易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经济生产和生活背景,是近期民族电影中最“接地气”的电影之一,在民族电影的主题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电影结尾处是主创偶然遭遇并记录到的一场某侗寨真实发生的火灾。这场火灾在叙事功能上似乎隐喻了古老文化的某种命运。这种经典表达常常怀着对民族传统的乡愁和现实忧虑。
《唐卡》代表了当下民族题材电影中讲述文化传承命题的更新样式。一位即将失明的唐卡大师急寻一位传承人,自己的儿子本来顺理成章担此重任,却醉心于现代西洋画法,令大师失望。谁也没想到大师的意中人竟然是一个没有手臂的残疾人。这样一个寓言化的情境和故事,不仅传递出民族文化传承的艰难,也断言了民族文化传承必须具备的超越性。最终,年迈的大师欣悦地看到了无臂徒弟的成长,也开始接纳儿子西洋派的唐卡画法实验。这种皆大欢喜的结尾,透露出导演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乐观心态。传统与现代兼容的选择,折射了一种宽厚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念,与以往几年频繁出产的忧心忡忡的文化留守故事大相径庭。也许正是这种宽厚的心态,导致了导演有意呈现了当代西藏包括青藏铁路和拉萨城市街景等建设成就。《唐卡》说明文化遗产主题的民族题材电影,也具有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潜力。
《天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命题,影片出现了广西民歌形式——天琴的大量演唱段落。女主角离开家乡到大城市以唱家乡民歌为生时,天琴的天籁唱腔与“黑衣壮”的服饰相结合,成为影片最华彩的段落。影片还能欣赏到广西独具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广大农村景象。不过,这种壮族民歌在大都会的展演颇具反讽色彩。人与文化从原有生活环境被连根拔起,移植到新的环境里,无论如何惊艳,都只能成为都市人的消费,难以让人看到“活态传承”的希望。导演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态度可嘉,为了拍摄影片,长时间采风,广泛涉猎壮族民歌。但天琴艺术在影片中并没有承担结构性的叙事功能,似乎只是一件道具,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是一种类似韩剧的套路,没有与民族文化遗产主题融合成统一的整体。民族文化符号化痕迹较重,民族生活展现仍旧显露出以往民族题材电影常受诟病的“穿靴戴帽”习气。
《哈布库的羔羊》情感真挚,具有一种散文化的结构。丧父的达斡尔族儿童遭遇成长烦恼,但民族文化的精神像阳光雨露哺育着孩子的成长,最后,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温暖与力量让小孩梦想成真。通过一个孩子的感受,有力地表现了民族文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