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清末儒医人生侧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清末儒医人生侧记

一个清末儒医人生侧记   中医文化的那些事儿   每当有人黑中医文化的时候,我总是不愿意听。西医没出现的千百年间,我大中华的黎民百姓到底是怎么寻医问药、治好各种疾病的?就算西医有千万种优势,但好好一国粹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我总有种对不起祖宗的感觉。   中医文化自“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随着朝代的更替经历了曲折的起伏变迁。隋唐时期中医药发展最为兴盛,近代发展艰难,时至今日,中医文化“日暮西沉”,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好东西自己不珍惜,那就怪不得别人惦记了。2009年7月31日,朝鲜古代药学名著《东医宝鉴》被第九届世界记录遗产国际咨询委员会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事一发生,又轮到中国民众群情激奋了。于是大家纷纷“拍案而起”,严厉声讨韩国的剽窃之举,开始高呼中国对中医文化的所有权。甚至还有人趁机捣乱,提出什么“全民废止中医”。如同一场闹剧般,中医文化因“剧情需要”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浪潮退去后,它却再次被遗忘在晦暗的角落。这就好像俗语说的“雷声大,雨点小”。即使慷慨激昂地“夺回”了所谓的“所有权”,但依旧不珍惜、不重视文化本身,这样的“激动”到底有多大作用呢?   其实,自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起,中医事业便一直“饱受摧残”。民国时期,中医更是险些被废止。1929年,国民党政府公布了“废止旧医案”,提出中医是“医事卫生发展之障碍”,需逐渐消灭“旧医”,提倡“新医”,也就是西医。议案一经公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公愤,3月17日,全国17个省市、200多个团体,300名代表云集上海,举行了联合抗议大会,高呼“反对废除中医”、“中国医药万岁”等口号,史称“三?一七事件”。这次抗议运动最终迫使国民党政府取缔了“废止旧医案”。为了纪念这次抗争的胜利,并希望中医中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弘扬光大、造福人类,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此后每到这一天,全国中医界都举行国医节纪念仪式。只可惜,这个富有意义的节日,现在没几个人知道了。   “三?一七”斗争的胜利,并没有阻止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打压,中医事业发展依旧艰难。许多杏林人士深感中医地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都积极为普及中医学术、挽救我国中医文化不断奔走呼号,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被誉为“京华名医之首”的萧龙友,也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在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教育发展的事业上,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当时国民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打压中医、追捧西医,但以萧龙友等人为代表的中医界人士依旧全力反抗、力保国粹。萧龙友认为,要想使中医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保证中医后继有人。他说:“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因此,打破中医“授徒”制度、使中医学术普及于社会,就成了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   1930年,萧龙友克服重重困难,与著名中医孔伯华先生共同创办了北京国医学院,并亲临讲坛,以发展中医学术,造就国医人才。在国医学院经费困难时,萧龙友倾囊维持,甚至与孔伯华在学院看门诊,把所收费用交给学院,以贴补经费的不足。   虽然在现在看来,仅仅开办了一个学校似乎并不是多大的贡献。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策打压下,国医学院的成立已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学院的开办打破了民国时期北平没有高等中医学校的局面,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对当时的中医事业起到了挽救和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新中国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出台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政策,中医事业发展的危机才有所缓解。后来,萧龙友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首次提案创办中医大学及中医学院,后被政府采纳。1956年,首批中医学院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地成立,此后多数省份也成立了中医学院。无数经过中医学院系统培养出来的中医药人才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为中医药这一国粹的继承和发扬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虽然萧龙友等人的努力并没有阻止中医文化的继续衰落,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求索和斗争,才使得中医文化没有过早地后继无人。   对于中西医之间无谓的斗争,萧龙友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曾在《七律》中写道:“医判中西徒有名,天公都是为民生。学人何苦交相诟,志士终归要有成。友国维新真得计,吾华蔑古太无情。一兴一废关强弱,不敢相从要品评。”他不仅尊重中医同道,也不排斥西医,倡导中西医结合。他认为中医西医皆是科学,相信中西医可以取长补短,同为治病救人之道。他既反对中西医互相攻击,亦反对中医妄自菲薄。在中西医结合治病的历史上,他还开了个先河。   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医备受歧视,中医大夫是没有资格进出医院的。当时北京德国医院(现北京医院前身)的德国大夫狄博尔因闻萧龙友大名,屡次约他会诊,所会诊患者多为患疑难棘手之病,如子宫瘤、大脑炎、黑热病等,萧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