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小琼穿三宅一生私房大厨
王小琼穿三宅一生私房大厨
崇德里来了对艺术家
崇德里,在成都是一个能让人产生时空感的所在。
相传,在89年前,有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红石柱横街买下一块地,取名为崇德里。根据袁庭栋的《成都街巷志》记载,崇德里北起中东大街,南接红石柱横街。1938年,作家李劫人的嘉乐纸厂在成都的办事处就设在崇德里。75年前,抗战时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成立,李劫人任理事长,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这个地方。据李劫人故居博物馆馆长说,在他们收集的文物里,不少寄给李劫人的信件,地址都是“东大街崇德里23号”。
现在的崇德里,由一条60余米的残巷、崇德里1号院、3号院、5号院及一幢老旧教工宿舍组成。2013年,成都将具有厚重历史沉淀的崇德里纳入历史建筑保护项目中。对该项目进行升级改造的设计总监,正是艺术家王亥。
短短一年时间,百年老街崇德里变了模样,部分院落已投用,用作喝茶、吃饭和住宿,名字简约有范儿:谈茶-吃过-驻下。
走进今天的崇德里,你会发现古建筑没有做任何外观和内部结构上的改变。柱子还是将近百年前的老柱子,房梁依然是近百年前的老房梁,砖也还是原来的砖,但特别朽坏的部分已然全部更换,加入了钢结构承力,内部装潢走北欧简约风,家具一水儿全是北欧进口。带着对老建筑最大程度的尊重,崇德里的老建筑完完整整地保存了下来,完成了过去和现代的对话。
跨入这几个小院落,每一个曲径通幽,每一个循环往复,无不体现出精心安排的混搭和碰撞:过去与现在、高雅与世俗、喧哗与安静、民俗与欧风一一碰撞间,时空得以延展和穿越,置身闹市腹地却让市声喧哗全部隔绝于院外,周遭是满满的现世安稳。可当我们从楼上的窗户看出去,邻家老房子旧阳台上悬挂的串串香肠又时时提醒你今夕何夕。
见过今天崇德里的人,多对艺术家王亥赞誉有加,殊不知古建筑的改造设计仅仅是他带给这个城市的惊喜之一。另一个惊喜,是他的夫人王小琼。
在崇德里采访当天,何鸿桑的部下打来电话,请王小琼去赌王在澳门地区的酒店做川菜表演。从1997年底开???,王亥夫妇在香港地区开餐馆15年,金庸夫妇、蔡澜、黄永玉、倪匡、黎智英……你所能想到的香港地区名人大多做过王小琼的座上客,吃过她的菜,听过她的歌。1999年,香港文华酒店邀请王小琼每周到酒店做一天菜,前后一年。
这一次王亥回到成都改造设计崇德里,一起回来的便是夫唱妇随的王小琼。
从成都闺秀到誉满香港
王小琼出生于成都的一个大家族,家中几代对于饮食一事都非常讲究,以致于她从小就对好吃的有兴趣,常在厨房看妈妈做菜,渐渐受到熏陶,做得一手好川菜。那个时候,她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十多年的菜。
王小琼在成都长大,少女时期学的是扬琴。四川扬琴,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在成都、重庆等地流传,因演唱时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而得名,素有“坐地传情”之称。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清音之长,是唱腔、音乐、文词俱美的地方曲艺。王小琼音韵华美,唱腔细腻婉转,熏人欲醉,十四五岁便考入了四川省曲艺团。
1983年,王小琼因家庭原因移居香港,起初在高级私人会所唱歌,着旗袍,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歌。每天只唱半个小时,其余时间只需要照顾一下她的伯伯,做做家务。更多的时间,王小琼用于思念在成都的王亥。移居之前,王小琼给四川美术学院学画画的男生王亥做模特,两个人互相倾慕,成为了男女朋友。
“他给我画的第一张素描找不到了,后来画的一张水彩至今还在,算起来也有30余年了。刚到港岛时我们只有靠写信联系,每到周三,算算该收到信的日子没有信来,我就跑去尖沙咀电报局打长途电话或者发电报问他。”冬日的午后,坐在崇德里喝着盖碗茶,阳光从大玻璃窗中照进来,在梳着短短头发的王小琼侧脸投下淡淡的影,看上去有点张艾嘉的感觉。听着她讲自己和艺术家王亥的恋曲,这段情事被岁月沉淀成一段佳话,也如张艾嘉电影里才有的感觉。
王小琼和王亥的异地恋持续了5年。1987年,两人终成眷属,王亥也到了港岛。艺术家都好交游,朋友遍天下,王亥也是如此,他们起初常常在家里开party,金庸、蔡澜、倪匡等文化名人都是座上客,众口一词盛赞王太的川菜好吃。后来也正是在这些名流的撺掇下,夫妇二人在香港地区开起了川菜馆,取名叫“四川菜大平伙”,没想到一时声名大噪。“当时很多境内外媒体都来采访,周边打出川菜招牌的仿效者一度达到200多家。因为我们每天只做几台,生意最火爆的时候预约排到了一年之后。”
当然,王亥夫妇的成功不可复制。他们首先是艺术家,无论是开餐馆还是做烹饪,都是以行为艺术的标准在做。餐馆的设计和装潢当然是王亥的手笔:桌子四五张,墙上挂王亥的画作,购自意大利米兰的座椅、德国的器皿、日本江户时代的柜子和中国明朝的烛台、南北朝的石碑混搭在一起。王小琼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