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彝族“死给”社会心理学探析
彝族“死给”社会心理学探析
[摘要]本文旨在引用学人的民族学资料和凉山彝族人的“尔比尔吉”(格言),检讨“死给”与依赖心理的关系。凉山彝族人结构性的高“死给”(自杀)率与社会盛行的依赖家支(家族)心理相关联。其次,在凉山社会彝人已习惯于靠自己、家人与家支的帮助以求自保的生活方式。第三,凉山社会拥有自己的习惯法,默认“死给”的合理性。第四,男子(含女性)气概、勇气与肢体攻击的“粗狂”荣誉概念持续于彝族社会,并被视为正面价值。这些无疑助长了“死给”文化,可能也是凉山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无力的一个表征。
[关键词]自杀;依赖心理;家支主义;荣誉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4)02-0046-07
一、彝族文化背景述略
凉山彝族聚居于四川省的西南部。人们一般以大凉山的主山脉黄茅埂划界,将黄茅埂以西、安宁河以东的地区称为大凉山。这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凉山脉是贡噶山脉分支南来的大山,它是金沙江与大渡河的分水岭。这个山脉又分成四大支:万石坪山脉、龙头山脉、乌抛山脉、八溪山脉。由这四支山脉的分布,便造成大凉山崇山峻岭的地势,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在旧时代,凉山彝人流行着一句话:“你有千军万马,我有大山老林。”这便是这个神秘区域在传统状态下变迁缓慢的最大原因。[1](P.3)
由于凉山地形的起伏,一般人多数住在海拔较低的山坡或者坝子上。每一个村落以三、五十户居多,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家支或亲族和隶属关系的人们聚居的一个单位,有其固定的耕地和山林。彝族村落是两种不同原则的结合:第一种组织的基础是居处法则,以财产关系与土地关系为主要的功能基础;第二种组织系以血亲法则为基础,所属成员及其家庭之间必须以集体负责,相互援助为功能。
彝族的农业以种植荞麦为主,并作为主要的食物。彝人传统的农耕方法为山地烧垦农业,即在高山坡地烧林木野草,用牛犁翻动土层后下种。荞麦每年有两季的收获。这种原始的农作方法不但垦种粗放,且不知用肥料或很少用肥料,而以轮种、混种和休耕以维持肥力。村落附近的??地肥沃,多种玉米。彝人日常之食物以荞麦、土豆、玉米为多。
彝人除农耕外,牧畜是主要的大宗生产,以羊为主要牲畜。无论贫富,每家都从事牧畜,种类主要有牛、羊、猪、马、鸡,供食用、助耕耘、储肥料,羊毛以制披毡。此外,彝人是典型的祖先崇拜的民族,所以畜牧业并不比农业的经济意义为轻,甚而更重要。因为彝人的社会、宗教以及思想观念与饲养业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例如祭祀祖先要打牛数十头至数百头①,饮酒几百斤,消费粮食上千斤,这是彝族经济活动重要的一面,而且已成为彝族宗教文化的主要特质。
彝族人在社会生活上所表现的态度是家支救援、互助合作、共有共享的精神。王昌富《凉山彝族礼俗》记述彝人村落约定成俗的互助村规。村落里任何一家办婚事娶媳,每户出一斤酒、一升荞麦或其它粮食制品;死人办丧事,每户出一坛酒,招待来吊丧的另一村落人的食宿。火葬之日,全村停工一日致哀,与死者家属饮酒同“乐”。逢年过节,村落里杀猪的人必须送肉给未杀猪的人户。村落里有人因故不能按季节栽种,他人无偿帮助。遇到灾荒,家支内有人缺粮,其它成员主动给予救济,不需返还。可以说凉山彝族是一个没有乞讨人的社会。[2](P.67-68)从这些习俗里更可看出这一精神实为凉山彝族社会生活的基础。实际上,彝族人居住在崇山峻岭里,土质瘠瘦,不利于耕种放牧,生存亦非易事(如近二百年来凉山彝人被迫大量向西迁徙垦殖),若非有互助合作,共有共享的精神,实不能在此一环境维持其社会的存在,这一精神是凉山彝族人主要的社会价值观。
在过去凉山彝族人的另一特色是崇尚械斗。前辈民族学家考察凉山彝族时,发现彝人与其他民族文化表现的不同点,最具有好械斗的风俗。1942年,曾在凉山考察的林耀华先生明确地指出:
冤家为罗罗社会特点之一,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阶级制度。冤家的仇视械斗包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并非单纯的战争或政治,也不是单纯的经济或法律。好像阶级制度一样,冤家是罗罗文化的一个重要枢纽,就始终关联到社会生活的各部门。社会原是一个整体,生活的各方面都系互相错综互相关系的连锁,无论生活上哪一点震动,都必影响社会全局。在一个社会之中,由于文化的发展或历史的传统,生活上往往着重于一二方面而成为文化的枢纽。罗罗的冤家就是这些枢纽之一。任何人进入彝区,没有不感觉到彝人冤家打死的普遍现象。冤家的大小视敌对团体大小而定,有家族与家族间的冤家,有氏族村落间的冤家,也有氏族支系间的冤家。凉山彝家没有一支一系完全和睦敦邻,不受四围冤家的牵制。[3](P.82)
1937年,马长寿先生在凉山考察,曾阐述彝族人冤家械斗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罗彝以战争为宇宙之常有现象。罗经中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