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机制与网络.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机制与网络

建立并完善教师心理关怀机制与网络   蒋莉,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曾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教育领导学硕士学位,赴美国留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曾任杭州市胜利小学校长,现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蒋莉:确实,近年来屡有教师违反师德的恶性现象见诸报端。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发生在极个别教师身上的有违师德、有悖公德,甚至触及法律边界的恶性行为,玷污了广大教师群体的良好形象和声誉,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应该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惩处。   作为教育管理职能部门,不能放松师德师风建设这根弦,除了定期组织专题学习外,还要抓住典型展开分析讨论,从反面素材中汲取教训,引以为鉴。广大教师也要时刻警醒和鞭策自己,以此来反思和督促自身的行为改进,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古训。这既是广大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魂魄。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推动和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和期盼,仔细剖析这些教师失德事件的背后,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如果从教师个体来看,这里既有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素质的缺乏问题。比如对待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面对压力的抗压能力、教师个体身心素质的缺失和不够完善等等,也是导致不良事件的诱因。此外,同样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缺失,即教师解决日常教育管理中学生问题的能力的缺失。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还是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些在性格、行为上比较特殊的学生,缺乏细致深入的认识,对他们的个性特质和身心发展规律缺少应有的了解和把握。现在,我们听到比较多的是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家长越来越难沟通。确实,随着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难管,家长难沟通,从一定程度讲,正说明社会进步了,学生更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更有自己的一套维权意识。面对这样一个转型期社会带来的教育变革,作为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工作,套用我们的古话,就是要做到“水涨船高”,即你所掌握的专业水准总是要比出现的问题高出那么一点点。只有这样,面对一些教育中的难点和困惑,你才会有计可施、游刃有余,而不是动不动就对学生采用高压政策,拿出“杀手锏”,进而导致师生冲突、家校沟通不畅,甚至对立的现象。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两类教师:一类是刚从大学里毕业的年轻教师,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碰到棘手问题,容易冲动;还有一类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教师,职称荣誉都有了,对自己也缺乏更高的要求,对学生比较淡漠,师生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容易造成隔阂和障碍。这两类教师是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和关怀的对象。   《中国教师》:此前,成都市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中,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您怎样看待这一结果?   蒋莉:数据往往是最直接也最能反映现象和问题本质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数据折射出了教师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与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教师的心理维护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已逐渐走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繁忙琐碎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能关注到自己的心理水平、情绪情感的调适,有这样一种需要,不失为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接受心理咨询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事业高管等人群,他们把定期接受心理咨询当成舒缓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实,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日益递增,并不是件坏事,除了个别教师确实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矫治外,越来越多的求助者是希望通过心理咨询,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得到更多的愉悦、快乐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潜藏在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拥有更美好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环境。从这个角度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需求的提升,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这种对心理咨询服务的诉求和尝试,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等地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心理学流派——积极心理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西方颇为盛行并逐渐传入我国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基于“发展”的理念,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它致力于正向的心理能量,关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目前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   《中国教师》: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