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审美理性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审美理性
[摘 要] 明代钟惺、谭元春的小品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品,也是竟陵派作品的代表。钟惺、谭元春的小品,以独到的审美趣味和精致的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路线,显示出独特、新颖、超前的审美意识。透过钟惺、谭元春小品解读其审美意识,主要表征为以审美理性激发性灵意趣,在行文、音律及结构体式上贯彻了审美理性的“幽深独至”。钟惺、谭元春小品的审美理性是中国文学审美意识积累的必然结果,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审美作出了历史贡献,而且对于推进当下文学审美意识的自觉也具有积极的启悟意义。
[关键词]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小品文;审美理性
[中图分类号]I206.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1-0076-06
竟陵派作品在明代审美意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地位。竟陵派的钟惺、谭元春都擅长写散文、诗歌,但散文的成就尤其突出,这不仅因为他们的散文考究精致,绝佳之作甚多,而且还因为他们的美学观念、审美趣味和创作手法都非常特别,与中国自先秦以来的散文路数大为不同。先秦以来的散文大体都遵循了审美感悟的情事(景)相合之路,以致明以前的散文虽在体裁、语言和形式上形成文类、意趣和技艺上的明显差异,但基本都在传统审美意识的格局之内,追求文与道合、以形写神和情景交融,“表情达意是直接的”,“无需通过审美中介”。[1]
竟陵派则不同,其小品注重文思的理性贯注,对观感不以浮畅求胜,特别注重个性化的美感表达,在文章的审美意旨上不务博瞻,力致独特幽深,形式工于设计,耐人咀嚼寻味。
钟惺、谭元春小品涉及的文体较杂。由钟惺自选编定、友人沈春泽刻于天启三年(1623年)的《隐秀轩集》收录游记小品、赋、序、题跋和传等124篇,另有铭、赞、颂、书事、辨、说、祭文、墓志铭、行状等100余篇。就“文学性”而言,前一类最具代表性。谭元春的小品以明刻本《鹄湾集》收录最为集中,此集所收小品大多见刻于明崇祯六年张泽的《谭友夏合集》,该刻本影响最大,流传很广。
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小品,对于传统审美意识是一次重要的??战。在竟陵派盛行大约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批钟惺、谭元春的青年追随者,但他们的创作成就始终没有超过钟惺、谭元春,表明钟惺、谭元春的审美意识在当时并没有被真正领会。这种挑战的另一面表现为对传统审美意识的强烈冲击,自明末至清初相继有人对竟陵派大加否定和攻讦,如钱谦益斥竟陵派为“妖风”、“鬼趣”,顾炎武、宋荤指责钟惺、谭元春的诗文“败坏天下”、“拘泥穿凿”、“似鬼窟中作活计”,朱彝尊则诅咒竟陵派“流毒天下,诗亡而国亦随之矣!”[2]这些攻击致使清代长期视竟陵派为怪胎谬种,禁绝其作品刻印流传。
迄今为止,人们对竟陵派的审美意识,依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郭预衡先生曾指出,过去人们诟病竟陵派,主要在诗及《诗归》一书,至于“二人之文,论者很少涉及”[3]262。近年来,学界一方面不乏从竟陵派诗美学方面进行申辩者,力图以此还原竟陵派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对于其散文小品也有不少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出版了若干选本,并在小品文鉴赏性书籍中多有介绍,但总体看,对于竟陵派小品散文作品的探讨还是很不够的,特别是对其小品文中所表现的审美理性,迄今尚未见有明确的讨论。笔者认为,体现于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小品中的审美理性,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学审美表现力的深度探索,虽然这种探索可能存在某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但它对于推进中国散文的文学审美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贡献和意义。
一、审美灵性的理性导引
“小品”并非文体概念,大凡篇制精短、谓为佳作者,均可划入“小品文”范畴。钟惺、谭元春小品中“序”占的比例最大。钟惺、谭元春所作“序”文大多是为他人诗文集写的引言,也有贺寿拜喜应嘱之作。“序”的笔法灵活,夹叙夹议,在拟人状事的谋篇布局中,传达出作者特有的行文丰采。如谭元春《期山草小引》,系为女诗人王微的诗集所作之序,作者写道:“己未秋阑,逢王微于西湖,以为湖上人也。久之复欲还苕,以为苕中人也。香粉不御,云鬓尚存,以为女士也。日与吾辈去来于秋水黄叶之中,若无事者,以为闲人也。语多至理可听,以为冥悟人也。人皆言其诛茅结庵,有物外想,以为学道人也。尝出一诗草,属予删定,以为诗人也。诗有巷中语,阁中语,道中语,缥缈远近,绝似其人。”这个序虽是为诗集而写,却不从诗的评鉴开始,而是从友人“性灵”的描写开始,写与其相逢于西湖,是在己未(1619年)秋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一具体明确,真实可信。但接下来,笔触一转,就让人对她到底是一个何许人产生玄妙难测之感。在对王微“性灵”的描写中,谭元春笔法的灵活变化,始终贯穿在审美理性的推进之中,两者十分奇妙地糅为一体,不能不让人在一种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