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民国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末到民国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变化

清末到民国服饰改革与社会心理变化   摘要:从清末到民国,在动荡而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下,属于物质文化的服饰在社会心理转型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清末在“求变图存”和“排满”的社会心理下,学界和革命党率先发起服饰改革,并取得了巨大的影响。民国建立后,政府主导了“西化”倾向的服饰改革,革除了传统“衣冠之治”,服饰成为民众的个性选择。崇洋与实用心理的碰撞和结合,出现了中山装和海式旗袍等中西杂糅服饰典范。同时,传统旧式服饰仍有很大生存空间,表现出社会传统、保守的一面。服饰的变革与社会心理的变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服饰变革的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心理,而社会心理的变化也对服饰变革起推动作用。   关键词:清末;民国;服饰变革;社会心理   中图分类号:J505文献标识码:A   服饰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最初只是为了实现遮体、避寒的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用衣冠来“昭名分,辨等威”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继承,“衣冠之治”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大特色。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文化风俗现象,也是社会心理的重要表达方式。社会心理是指渗透在人们社会行为中的心理因素和精神表现,它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方面,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定势。明末到民国是中国服饰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心理的转型时期,二者互为表里,相互推动,展现了近代中国纷呈复杂的社会变迁历程。   一   中国古代“衣冠之治”的传统悠久,既表现了古人重视仪容的方面,也有试图用服饰来区分尊卑贵贱的一整套典章制度,进而扩展到依据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华人”和“夷人”,“披发左衽”表现了华夏对“夷狄”的蔑视,于是形成了“华夷之辨”、“夷夏大防”等保守的社会心理。可以说,传统的汉民族服饰承载了强烈的政治意识、民族主义排外心理。   1.清末“求变图存”社会心理下的服饰变革。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人服饰及其承载的观念开始发生改变。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剧,在社会新知识阶层“求变图存”的社会心理下,服饰变革的诉求开始变得急切起来。此时,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不缠足会”,宣扬男女平等的思想。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指出:“女子何罪,而自童幼,加以刖刑,终身痛楚,一成不变,此真万国所无,而尤为圣王所不容者也”,希望光绪帝“下明诏,严禁妇女裹足。其已裹者,一律宽解。若有违抗,其夫若子有官不得受封,无官者其夫亦科以锾罚。其十二岁以下幼女,若有裹足者,重罚其父母”[1](P.305)。同时将断发易服与强族强国联系起来,在《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1](P.374),请求“放足、断发、易服”,可谓掀起了清末服饰变革之最强音。但是,站在维护满清腐朽统治基础上的保守派对于维新派的“放足、断发、易服”主张当然要极力反对,但是中国社会的服饰变革并没有因为政治保守势力的阻碍而停滞。   1903年初,《大公报》曾刊文向国人疾呼:“今值此二十世纪,吾国眼帘初启,光明一线之时代,吾邃欲为四万万同胞当头振一警钟,曰:必剪尔辫,易尔服!”[2]各类新知识群体从民族危亡,必须图变这一理念出发,从思想观念上积极倡导民众进行服饰革新,还以具体的行动为普通民众垂范,学界服饰的率先西化即是代表。其间,军队制服样式的改变也成为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交战的核心问题,为了使军事训练适应现代战争热兵器时代的需求,辫子军终久不符合时代的潮流。1905年,清军参照西洋和日本的军服,改革军装。改革后的军服窄小贴体,与传统宽衣大袖相比,突出军装的威严、端庄、简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召开的第一届常会上,议员罗杰提出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的议案,周震麟也提出《剪除辫发改良礼服》的议案,资政院于是提出“两案之主旨,皆以中国辫装妨碍运动,朝廷整军经武,非剪除辫发,改制冠服,不足以灿新天下之耳目,改除骄奢之习惯”[4],得到大多数议员赞同获得通过,此后全国掀起剪辫热潮。同时,缠足对女性的束缚也渐次放开,“天然足”一时成为时尚,以致《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5]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4],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   2.“排满”、“仇满”民族主义情绪下革命派激进的服饰变革诉求。   革命派对于服饰变革的诉求比维新派彻底得多,激烈得多,并伴随仇满、反满的民族主义和革命主义情绪,他们认为:“凡种族之别,一曰血液,二曰风习。”[6]而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