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手机市场“三国杀”
全球手机市场“三国杀”
曾几何时,诺基亚几乎就是手机的代名词,是雄踞全球第一的手机厂商。在手机市场上,诺基亚拥有无可置疑的定价权。每一款新手机都是高价推出市场,随着新品的上市再逐渐降价,而手机种类也覆盖了高中低几乎所有的细分人群。
但在2013年9月3日,诺基亚不得不宣布把手机部门以72亿美元出售给微软,想想不过数年前,诺基亚还是一个市场高达千亿美元的国际巨头。
是什么造成诺基亚的衰败, 是老大心态还是视野狭隘?或许都不是。作为诺基亚出生地的芬兰,是个忧患感很强的国家――芬兰没有广袤的消费市场,自然环境也相对恶劣,所以芬兰人从来都不敢自我放松。
是它不懂创新吗?也不尽然。早在1996年,诺基亚就推出了智能手机的概念机,比苹果的iPhone早了10年以上。2007年,诺基亚率先在全球推出OVI,比苹果的App Store早了1年。这一系列创新举措,都因为诺基亚知道,未来的竞争在服务。
难道是技术上出了问题?也不是。诺基亚的技术堪称是军工技术,无论软件硬件都有极强的技术储备。早在2004年,诺基亚内部就开发出触控技术。如果翻开诺基亚的财报,2012年,诺基亚仅研发费用就高达58亿欧元左右,是苹果的4倍以上。
巨人衰败
回首诺基亚的兴衰,局外人未免会扼腕叹息。在我看来,诺基亚棋错三招。
当年,诺基亚在取得市场领先优势后,对破坏式创新的把握不够、准备不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layton Kristensen说,破坏式创新往往是市场新进者对大公司的颠覆手段,即创造出更简单、更便利、更便宜的产品。苹果iPhone的出现就是典型的破坏式创新。iPhone软硬一体,让产品使用体验更简单便利。另外,苹果一年只发布一款产品,相比诺基亚纷繁复杂的产品线也更为简单。而iPhone的价格在美国电信的补贴下,也并不昂贵。
诺基亚对于撕开其高端市场的苹果没有应对准备,更不谈应对之策。而在苹果打开市场后,诺基亚又缺少断臂求生的勇气,硬生生丧失了“智能时代”的中高端客户。
另一方面,由于芬兰是一个身处北欧、常年积雪,并远离美国或者亚洲这样全球消费大市场的一个国家,从而离大市场的消??者过远。所以,在智能手机从以硬件为中心过渡到软硬一体时代的过程中,诺基亚对全球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洞察远远不够。
诺基亚曾经傲然第一,但从来未能征服美国和日本市场。在亚洲,其成功得益于它极其耐用的品质。但当手机作为耐用品逐步变成消费品的过程中,诺基亚的短板就凸显出来了。试想,十年前花5000块钱买手机,和今天花5000块钱买手机,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手机的换机频率远比十年前高,用户可以因为一款新品、一个设计、一种颜色甚至是一幅广告来更换新手机,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诺基亚未能捕捉到全球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丧失了转型先机。相反,捕捉到该心理的三星,则成为除苹果外的另外一大赢家。
而在操作系统上,诺基亚战略放弃Android,把赌注压在微软上也是一大失误。微软是一个庞大而官僚的机构,所以诺基亚越是大腿抱紧,越会被穿小鞋。而如果左手是微软,右手是谷歌,后手再是自己研发,那么诺基亚就可以左右逢源,立于不败之地。
苹果归来
诺基亚的失败映射着苹果和三星的成功,虽然对照非常残酷,但人世间的规律往往如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苹果其实经历过诺基亚这几年经历过的一切,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苹果之所以能涅?重生,是因为他们有乔布斯。
1997年前,苹果公司的一切都糟糕透了。公司股价从1992年的每股60美元,跌至1996年年底的每股17美元,年销售额也从110亿美元跌至70亿美元,市场份额更是从原本领先的12%跌至4%,而且这一颓势似乎仍要持续下去。
1997年底,苹果公司通过收购乔布斯创办的NeXT公司,使乔布斯在5年后重返苹果董事会。虽然外界普遍不看好乔布斯,但乔布斯的表现卓尔不凡。
历史如此相似,但选择却如此不同。
乔布斯接受了微软对苹果的投资,把微软从敌人变成了盟友。但微软占苹果的股份很少,并不能对苹果的发展指手画脚。与此同时,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也接受了微软的巨额资金,但承诺只跟微软结盟,拒绝使用Android系统,从而跟整个谷歌阵营成为敌人,也丧失了占领市场最好的机会。
当时,苹果的产品评估显示,苹果的产品线十分不集中。公司在官僚作风的驱动下对每个产品炮制出若干版本,比如光是麦金塔就有很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不同的、让人困惑的编号,从1400到9600。乔布斯想搞清楚这些型号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于是,他大刀阔斧地砍掉了70%不同的型号和产品。乔布斯简单粗暴,不顾工程师的感受对产品甚至整个团队进行裁员,的确引起了很多内部的反弹和
文档评论(0)